理財智慧:貨幣政策如何調控經濟?

理財智慧:貨幣政策如何調控經濟?

在資本主義經濟之中,調節貨幣政策(MonetaryPolicy)的其中一個辦法就是更改銀行的存款準備金比率。所謂「存款準備金」,是指銀行在所收取的存款之中,有部份要預先扣起來作為儲備金,不能把資金全數拆放出去。假設存戶存入100元,而存款準備金比率為25%,那麼銀行便只能拆出75元作為放款,而其餘的25元要留在銀行之中作為儲備。
因為銀行是金融中介人,主要靠存款放款業務賺取息差,而在資金一出一入之時,貨幣供應便會自然增加,所增加的倍數叫做銀行倍數(BankingMultiplier)。
例如A君存入100元,銀行便可拆出75元予B君,B君再把資金使用,最終75元的資金又回到銀行體系之中,於是銀行又可把75元之中的56.25元再拆出去,如此循環又循環,結果貨幣的總供應便變成100+75+56.25+……=400元。

中國面對的局限
如果把銀行準備金比率提高,那麼最終貨幣供應會減少,最終達到收縮經濟的效果;如果把銀行準備金比率降低,便會增加貨幣供應,結果經濟得以擴張。不過據一些研究顯示,貨幣政策需時12-18個月才能達至效果,視乎該國的經濟效率而定。
中國進行宏觀調控,其中一個方式就是增加銀行的銀行準備金比率,希望減少貨幣供應,從而達至經濟降溫的效果。
但要明白中國的金融體系還沒有完全市場化,若想透過貨幣政策去調節經濟,仍然有一定局限性,因而要借助行政手段去達到目標。這就是社會主義之下的市場經濟所面對的問題吧!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