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結構性失業

如何面對結構性失業

施永青

本港經濟雖有逐步復甦的迹象,但失業率改善的速度未必可以完全同步。原因是我們面對的失業問題並非純粹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

世界的經濟結構正面對重大的轉變,先進地區的工作職位正大量流失到成本較低的地區。不但香港得面對這個問題,其他歐美地區同樣要面對。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中國的崛起,二是由資訊科技引致的全球一體化,令地理位置的優勢頓失。
過去中國長期閉關自守,未有在國際市場上扮演太多角色;自從改革開放後,大量曾被遏抑的生產力得以釋放。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生產基地,不但成本低,品質也有競爭力。原先工業發展地區的工人,如果未能學會新的技能,轉行做其他工作,勢將逐步加入失業行列。
再者,隨着資訊的數碼化,以及傳遞方式的改善,一些知識含量高,為本地所需的工作,也可以輸出到其他地區去做。我們公司的廣告部,就經常把一些圖像設計的工作,交給國內的同事負責,做完後就電傳過來,相信其他公司亦在進行類似的改變。可以預見,未來不但藍領的工作會流失,連白領的工作也不一定有保障。

全球正步向一體化,生產要素區域化的程度正不斷下降。初級經濟的生產要素,如水源、土壞、氣候、礦產、人口、交通等,無不與地理位置攸關。古文明多產生在江河流域,交通要塞亦造就過城邦的興起,但新經濟的生產要素卻已轉移到不受地域制約的資本和知識,其流通能力已因電子化而可以同時全球共享。
因此,香港人如想繼續依賴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已不切實際。
面對新的競爭形勢,美國聯儲局局長格林斯潘曾發出警告:威脅美國人生活水平的,並非工作流失,而是教育水平下降。他認為,只要美國人能向僱主展現出較好的工作能力,就不愁自己的工作被中國人或印度人搶走。對香港人而言,如不想自己的工作被搶走的話,除了增進自己的技能外,也別無他途。

全球既然走向一體化,同工同酬將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對香港工人而言,當然不想看到自己的工資被這種趨勢拖低,但站在國際人道主義的立場,讓落後地區的工人有多些工作機會,並令他們的工資水平可向發達國家靠攏,這亦不失為美事,有博愛精神的人都樂見其成。香港的基層市民必須明白,客觀形勢下,他們能在香港找到的工作只會愈來愈少,工資愈加難以上升。
面對只會愈來愈嚴峻的結構性失業,年輕一代尚可透過努力學習去提高技能,將來找一份可以在大都會裏發揮功能的工作,但那些已步入中年,有家庭負擔,學習能力走下坡的人怎麼辦?
我同意社會應為他們建立一個安全網,讓他們有起碼的生活保障。然而,作為個別的失業者應該明白,安全網只宜用來救急,不宜長期依賴。安全網能為你提供的只是最一般的基層生活,與幸福距離甚遠。相反,要做工雖然辛苦,但起碼可以令生命有點價值,不會使自己覺得自己一點用也沒有。

聽一些教書的朋友反映,靠社會援助生活的家庭往往問題叢生,做妻子的嫌丈夫沒有出息,做子女的不肯孝順父母。兒女不覺得父母有為他們努力過,故動不動就駁嘴,不肯努力讀書,大不了將來也申請綜援。這樣一個家庭只會墮入惡性循環,難有翻身之日。
因此,一個自知工作崗位沒有長期保障的人,首選仍是加強進修,爭取轉一份更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工作。如果真的無法跟得上社會的高速轉型,也寧願人隨工作走,到有適合自己工作的地方去找生活,其他國家的工人也是這樣做的,香港人也得適應。這樣,生活水準雖會下降,但下一代可能更有前途。
……………………………………………………
作者為中原集團主席,文章逢星期四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