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尋人:香港企業家 - 何洋

蘋論--尋人:香港企業家 - 何洋

香港昔日從小漁港轉化為國際商業大都會,靠的主要是企業家。內戰結束後,大批商人攜着資金和豐富的營商經驗跑到香港來發展,同時亦有大量像我父親那樣身無一文的人來港碰碰運氣。這群人有一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有在香港創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
今天香港經濟前路茫茫,若要再創一番新局面,有賴新一代企業家的努力。可是近日的一項對年輕人進行的調查,卻凸顯出香港企業家隊伍可能出現後繼無人的局面。調查訪問了602名就讀中四至大專的青少年,其中一問題查詢他們將會採用甚麼途徑去達到成為百萬富翁的目標,結果令人吃驚。只有1.3%受訪者選擇以做生意作為達標手段,比選擇博彩(4.5%)甚至不法途徑(1.7%)的比率還要低。香港一向引以為傲的企業家精神往哪跑了?
事實上,紅色警號早已響起,只是我們沒有為意罷了。根據一項國際性的企業家研究計劃(GlobalEntrepreneurshipMonitor)的資料顯示,香港的企業家在創業方面的表現早已給新加坡比下來。以量度企業家活動總體表現的指標為例,2002年新加坡在37國中排名21,而香港的排名則為33。上述受訪青年對成為企業家缺乏興趣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他們認為本港可供開拓的商機不多。人們投身企業家隊伍的一個重要誘因是商機的存在與否,研究亦發現新加坡這方面亦比香港優勝。在量度有多少人是出於商機的存在而投身企業家行列的那項指標中,新加坡在37國中排行19,而香港則位列33。
為甚麼新一代年輕人對於成為企業家的興趣不大,這問題值得全港各界人士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