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周轉眼過了一半,自從自由行面世以後,每次國內長假期,都有一些散戶磨刀霍霍,準備大炒特炒零售股,但大家都想到的概念,通常都不會是好的點子。
零售股近期表現已算堅挺,走勢遠勝大市,可是股價橫行,對投機者而言已不及格。同一概念不易翻炒再翻炒,今次只是市勢不好,影響了表現,但對這些股份要開始加倍小心,不應盲目看好。
不錯營業額理應有不俗升幅,可是不少零售商的取態,明顯是非常進取,積極擴充零售網絡開設分店,而另一方面,地產商也不是省油的燈,商舖普遍加租幅度甚巨。現在股市中的零售商,很多已不再輕身上陣,而是以大博大,需要不俗的零售市道去支撐。
很快便會是3月結的公司之業績期,又有一批零售股交功課,他們能否真的一如所料,掌握自由行的機遇大賺特賺,是有一些疑問。筆者長線看好個別公司,因為一向並不存在特別的溢價,但整體而言則有保留,自由行帶來的好處,隨時是大地產商受惠最多。
大市終見較大起色,股價相對下仍算低殘,現在入市,也不用博強勢的零售股,寧願以中資股作為主力。再一次教訓,仍是以電力股及中海發展(1138)等反彈力度較強,較少風險因素,是反彈中的領導股。
國企股失了先機,或者仍可冒險博相對落後的石化股,不過這樣已經是比較投機的建議,筆者本身比較鍾情工業股。現在再次回到冰封時代,不少工業股5倍PE,有5厘以上的股息率,仍是無人問津。
當然工業股存在風險,原料價格波動,加上擴產未必一定是好事,但股價太殘,已甚有值博率。最佳做法是一籃子出擊,四五隻命中兩隻,應該已經大有着數。
市內選擇甚多,比較保守的做法,是以上期業績為準,在原料價格上升中仍保持勁勢的公司先行考慮。其實反其道而行,博業績失望股份轉勢亦可,但淡市中行事仍以守為攻,不必十分進取,長線回報也不差。
黃國英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