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湯家驊遠赴粉嶺火車站做選民登記,輪到他「嗌咪」,他說:「……董建華說香港人不成熟,唯一向他證明香港人成熟的方法,就是登記做選民,九月十二日投票選立法會議員……」令我忍俊不禁。我們各有各的一套呼籲,十分即興,並無同一口徑,對於特首和高官說甚麼人「不成熟」,我簡直費事理睬,想不到湯家驊有此神來之筆。
人大釋法之後,「成熟?不成熟」的形容詞不停出現,背後的標準十分有趣。舉例說,人大常委會否決了07/08普選,如果還繼續堅持而不放棄,那就是「不成熟」了;「成熟」的表現,就是接受現實,積極合作,不再提北京不會批准的建議,自動降低要求,直至所提的方案令對方滿意為止。
我從未見過歷史上的民主運動是以這個方式爭取民主的,一般都是以百折不撓的精神面對挫折。當然,曾蔭權以身作則,成熟得很,不過仍不夠董建華成熟,因為董建華從不爭取,所以永遠不會爭取不到。
前英國首相馬卓安,接受《BusinessWeek》訪問,勸喻香港人要以「成熟」的態度回應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不知他是叫我們不要暴動、不要哭,還是不要和平示威遊行?他對記者說,他對北京否決普選深感失望,他認為香港人有資格普選特首和立法會,但他也預料到北京不會答應,不過卻預料不到北京會斷然否決,至於他認為北京會走或應走甚麼中間路線,他又感到很難說
……大概馬卓安做首相時也是十分「成熟」,所以保守黨才一敗塗地。
成熟是在困局中找出路繼續爭取,牆頭草只是軟弱,不是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