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中國宏調兩項措施

理財智慧:中國宏調兩項措施

如果說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宏觀調控(EconomicPolicy),不外乎分為兩大類別,就是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是透過改動國家的稅收及支出,去達致經濟目標,而貨幣政策則是透過加減貨幣供應去達到特定的經濟效果。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裏,宏觀調控亦十分常見。

政策改財富轉移
但在中國,如果國家領導人說要進行宏觀調控,市場會反應很大。因為國內的股市是政策市,只要國家政策有變,原本的贏家可以立刻變輸家。
早陣子分析員還不斷推介買入大陸能源原材料類股份,因為國內經濟勢頭仍然看好,所以在經濟急促發展的情況下,對於能源及原材料類的股份有一定得益。原本持有有關股份的投資者,仍有可觀回報,但一聲宏觀調控,原本贏家紛紛變成輸家。
資本市場的特性就是波動性,商品的供求關係可以在短期內大幅改變,商品價格亦時常出現大上大落的情況。而現時原材料短缺的情況,就可能給予供應商錯誤訊息。
如果供應商考慮不周,胡亂投資的話,市場便會出現投資過度的情況。在投資階段搶高了原材料價格,市場出現過熱的現象;而在投資完成之時,產能的擴大導致商品供應大幅增加,結果商品價格回落。
貨物積壓,廠家減產而導致原材料需求下降,結果是物價下跌。廠家賺不到錢,甚至要倒閉,結果受損的是借錢予企業的銀行,以及被遣散的工人。因此,在泡沫爆破之前作出收縮性的經濟政策,有助於冷卻過熱的經濟。
現時中國所採取的冷卻經濟措施有兩項,包括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令到貨幣供應減少,以及利用行政指令,要求減少或限制個別行業的貸款。
提高銀行儲備減少貨幣供應,是傳統收縮性貨幣政策,一般人較易接受及理解,但以指令式去限制銀行貸款,對於學習西方經濟理論的人則未必容易接受。有關這個話題,明天續談。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