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黃金周的魅力真是沒法擋,不論食肆、商舖和交通,近日都擠得水洩不通,為因股市不振所帶來死氣沉沉的環境,帶來了一絲熱鬧的點綴。
相信不少人都會覺得,五一黃金周的風潮,主要是由自由行所帶動,而自由行的出現,是中央為香港大開水喉、為香港經濟重新注入動力的措施。但實際上,自由行是否就如大家所見,是香港可以賺取內地同胞的人民幣那麼簡單呢?
基本上,自由行並非開放國內旅遊及商務市場予香港這般簡單。要了解自由行的定位,必須先認知它在香港經濟上所扮演的角色。
自香港進入結構性轉型後,所面對最大的問題是資金和人才不斷外流。當然,這個問題不足以動搖香港的經濟基礎,但明顯地已令香港的經濟動力大減,而自由行的推行,正正是透過另一渠道,將一些原本在港投資的外來資金,重新注入香港經濟體系。因此,在自由行下的受惠行業,並非單單是旅遊業,連帶餐飲及零售業都一同蓬勃起來。然而,這個只是第一步,問題是如何再將這種優勢延續下去呢?
日前在本專欄提及的「商機無限」研討會上,其中一位客席講者──IBM的張烈生先生指出,他在國內工作了差不多二十多個寒暑,發覺近年國內人同香港人最大的分別是眼光的遠近。如果你問一個香港生意人「本土市場」究竟是甚麼時,大部份人的答案都是「香港」;相反,如果向一個內地的生意人提出同一問題,他們會覺得本土市場就是一個地區(如珠三角、長三角、或一個省市),甚至是全中國,而外地市場則是中國以外的地區。
明顯地,目前香港人在地域上的區分,與國內同胞有一段距離,形成在營商環境上出現了一種無形的限制。引伸而言,我們看自由行的利益,仍只着重於香港個別行業的刺激,卻忽略了香港如何借助自由行在國內市場重新定位。
其實,當日香港工業總會主席梁君彥先生對此亦有其獨特的見解。
好像近日國內出現毒奶粉事件,不少國內同胞來港都會搶購一些日用品,這個現象證明了「香港」是一個「信心」的象徵。他還打趣地說,在香港買某名牌子的產品,你真是可以買到該名牌產品,但在其他地方卻未必可以買到真貨。由此可見,既然香港背後有強大的「信心象徵」支持,最終可以「在創意上」及「品牌上」建立香港獨特形象,來迎接自由行所帶來的商機。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