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成衣業反應熱烈<br>零關稅貨品值3.08億

紡織成衣業反應熱烈
零關稅貨品值3.08億

【本報訊】CEPA實施至今已4個月,其中零關稅以紡織及成衣業反應最熱烈,取代當初的藥品製造業,累計至4月21日止,整體零關稅受惠貨品總值3.08億元。此外,新一批的零關稅名單申請已於上周截止,工貿署共接獲了194份有關申請。

新一批申請共194份
據工貿署資料顯示,要求加入新清單的製造業包括食品及飲料、紡織成衣、金屬、塑料、機器及電子產品、光學產品、化工產品及電影軟件等。新一批獲零關稅優惠的貨品名單將於今年12月1日公布,並於明年初起享有優惠。
另一方面,工貿署資料顯示至今,紡織及成衣製品約佔整體產地來源證書獲批的37.5%。香港工業總會政策研究及傳訊科幹事潘婉華分析,由於本港成衣商不少已擁有自己品牌及在港設廠,經香港進口高價衣料的高增值成衣,可享較大幅度的零關稅差異,因此CEPA零關稅安排普遍受到成衣業界歡迎。

鐘表業態度冷淡
不過,同樣要付高關稅的鐘表業,其對零關稅的反應仍冷淡,只佔1.2%。香港鐘錶業總會主席王樂得指出,已向工貿署申請將鐘表設計開發費用也計入香港製造附加值30%內,否則業界很難達到香港製造的要求。
服務業方面,至今仍以運輸服務及物流服務反應最好,佔整體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發出的54.8%;然而建築設計、城市規劃、醫療牙醫服務、房地產服務和保險服務業均未見有申請獲批。香港專業聯盟副主席劉炳章表示,專業服務界別內,測量師、建築師和結構工程師已取得兩地專業資格互認,不過設有配額制度,首年只容許兩地各100至200個名額。他解釋由於國內專業服務人士來港工作始終較困難,例如香港以英語為重,需要入境工作簽證,及兩地文化差異等差距因素,為避免出現單向人流問題,因此設有配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