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塗污了五四精神

「愛國」塗污了五四精神

十五年前,美國三藩市曾舉辦過一個規模很大、紀念「五四」七十周年的討論會。那是一九八九年的四月底,北京的學生運動已經開始進入高潮,大家都很振奮,我們曾致力十年的改革目標──民主化,似乎終於不遠了。誰都沒有想到會是「六四」那樣的結果,更沒有想到後來十五年的倒退。但是八十五年前「五四」運動的先驅們,恐怕也不會想到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後,中國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吧?
看來,估量歷史事件的意義,應該用另一種標準。
我出生時,「五四」運動已經過去六年。又過去六年,日本人就佔領了東三省。所以,我不知「五四」運動為何物,就不奇怪了。然而「五四」思想的火炬卻仍然影響了我的一生。主要是通過魯迅。一個十二歲的孩子怎能讀得懂《狂人日記》呢?但是在半懂不懂之間,它的強烈的叛逆精神和批判力度卻抓住了我。那當然是由於它把我再一次引進了現實,使我看到日本佔領下紙醉金迷、麻木不仁的中國,也不是就沒有一條出路。
「五四」運動不僅在於從西方引入了民主、科學的思想,而且在於以它在思想和理論上的強大震撼力,把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推上改造中國的道路。
現在中共只強調「五四」是愛國主義運動,而企圖否定它主要是民主和社會改造運動的一面。它這樣做,也暴露了它自己對「五四」精神的背叛。本來,沒有「五四」運動所代表的社會思潮,也就不會有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取勝,然而它後來背叛了「五四」精神,也就使它自己變成當年的北洋軍閥了:因而也就更需要用「愛國」的旗號來反對民主了。這一手,用在中國人身上還真靈。毛澤東的三十年統治,以「愛國」來「反帝」、「反修」起了不小的作用。但是時至今日,居然必須以「愛國」來阻止香港的民主化,就未免過於捉襟見肘、自暴其醜了。
其實,一九九七年借香港的「回歸」煽起一場「愛國」熱潮,就相當勉強了。把一塊更自由也更繁榮的土地交給一個專制政權去統治,有何可喜可賀呢?無非是使一些中國人的民族虛榮心得到一點滿足而已。現在竟然要用「愛國」的名義阻止香港依法實行民主,就把那個「國」和那個黨是個甚麼東西都暴露無遺了。

不過這倒提供了一個機會,叫我們看見八十五年來的歷史也並非一片空白。中共不會愚蠢到看不到這樣粗暴干涉會使它出醜。它是叫香港人維護民主的決心之大給嚇壞了。二○○三年七月一日五十萬人大遊行,在全世界給中國人爭來了榮耀。香港人由於享有政治自由多年,由於較內地人更了解中共對大陸五十年統治的真相,所以走到了內地人的前面。中共怕的是香港人的鬥爭會壯大內地人的膽子。那裏,制度雖然未變,人,魯迅當年曾「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平民百姓,卻已經構成對統治者的威脅。實行有效的民主制度所需要的經濟、文化和社會條件,也比上世紀二十年代成熟得多了。和「五四」時代相比,最刺目的變化,是知識分子在社會運動中的缺席。知識界裏「精英」很多,卻再也找不到陳獨秀、魯迅、蔡元培、胡適那樣的人物了。
如果「五四」時代是先知者面對無聲無息的大眾而感到孤獨和絕望的話,今天則是亟欲改變現狀的大眾苦於缺乏思想、理論的指導了。這也是一九八九年天安門運動的失敗原因之一。悲劇不容重演了。
……………………………………………………
劉賓雁 作者為旅美著名中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