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政府投放不少資源推動成人英語教育,包括宣傳、津貼、舉辦或協辦各類課程等。究竟效用如何?有沒有做政策效果評估?結果並不清楚。筆者的觀察是,「英語運動」除了在一些大機構中得到確認及支持外,在很多中小型機構中,根本「無影無蹤」。為甚麼?詳細的分析可留待政府有關部門研究,並向公眾交代。筆者倒有一點主觀猜測,或者可以起拋磚引玉之效。
筆者曾與計程車司機傾談,他們均表示沒有積極參與英語運動,原因不外乎:一、工作時間太長,加上與家人相處時間,無暇進修,二、他們遇到說英語客人的機會太少,學會後也無從發揮,三、縱使他們能運用英語,客人一般無法分辨哪輛計程車的司機能以英語交談。類似的回應,亦來自一些零售業的朋友。
其實,政府大可擔當「評級機構」的角色。正如政府會檢查不同食肆,給予他們衞生程度的評級,同樣,政府亦可以為計程車司機及零售店舖等,提供語文評級。而通過某程度考核的計程車司機,可以在天線懸掛顏色旗幟以作識別。政府亦可推出不同語言的評級,例如普通話、日語、法語等,以不同顏色的小旗代表,並印在遊客小冊子內,再放在機場等進出口關卡,簡介這些標籤。同樣,不同食肆或零售業等商戶,如果屬下有某比例的員工,能通過某種語言評核,則該商戶亦可在門口或當眼地方,懸掛某種顏色的旗幟,或者某種認可證。而政府亦可同時聘請調查公司假扮僱客,到這些有認可證的商戶考核,若某些商戶名不符實,則可吊銷牌照或檢控。
一直以來,職業司機或零售業僱員,常被誤認為是非專業性行業。之所以有這個誤會,是因為政府一直未有發出有關的認可及評估。這樣一來,便與要把香港發展為國際商業中心、國際大都會等政府宣傳背道而馳。
因此,筆者建議政府應透過評審及評級,對一些比同業付出額外努力和辛勞的人,予以肯定和鼓勵。這樣,要推廣旅遊業,推廣香港是購物天堂,相信會事半功倍。
……………………………………………………
梁嘉銳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