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談國企股,好像追不上潮流,但如果再談下去,則難免有點膩的感覺。雖然整個4月份,國企股好像發生了一場股災,似乎沙士並不是在北京爆發,而是在各國企股上,因為各國企股都好像感染了病毒一樣,反彈乏力,返魂亦似乏術。
宏觀調控現時才剛開始,國企股已跌至四腳朝天,那麼往後當國內的調控政策進一步加強時,國企股的表現會是如何慘烈,實是不少投資者擔心的問題。尤其是有報道指出,93年當中央實施宏觀調控時,國企股經歷了3年零8個月的黑暗歲月,在前車可鑑的情況下,不少投資者都擔心,今次國企股的跌浪,可能亦要經歷數年時間才可完結。情況是否會這樣惡劣?或許我們現在就談論一下。
其實,如果投資了上10年的投資者,應該對93年的國企股跌浪仍有印象。當年國企股在港只是一個初生嬰兒,但卻要面對國內宏觀調控的殘酷對待,結果是「國企股」這個新名詞,為香港投資者留下了不良印象,要等到96年當紅籌熱席捲港股時,國企股才有翻身之日。
帶出這一點點歷史,雖然看似和國企股今次的跌浪無關,但如果投資者想深一層,便不難明白,其實93年的宏觀調控對國企股帶來如此巨大的影響,或多或少是因為當時國企股根本未完全成長,各企業的盈利基礎十分薄弱有關。因此稍稍有風吹草動,國企股便會不堪一擊。
其實如果不是紅籌股在96年崛起,相信國企股的艱苦歲月可能不只3年零8個月,因為當時國企股的基礎因素根本仍未完善。但隨着近數年國有企業持續重組,把一些不良資產收歸國有,不少國企股的質素已明顯改善,不少國企股的盈利均大大提高。
雖說去年不少國企股的盈利能倍升,有很大原因是來自資源價格狂升所帶動,但國企改革這項因素亦不應抹煞。故此,除非今次宏觀調控令中國的經濟增長出現倒退,以國企指數只有11倍市盈率,部份國企股的市盈率更只有3至5倍計算,國企股再下跌的空間根本十分有限。
由於中央只是希望把國內經濟增長步伐維持在8%水平,故此國企股的盈利增長縱使不及去年,亦不會出現顯著的倒退情況,尤其是不少企業剛公布的第1季盈利表現均理想。
其實現在市場最擔心的,是國企股在宏觀調控後,盈利是否能維持在03年的高水平?
對於任何投資者而言,這一點相信都難以估計,亦正因如此,部份基金在前景欠明朗下,選擇了洗倉的行動,這亦是國企股在上月急跌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因為對於基金經理而言,應付不明朗前景的最佳方法,就是減持手上股份。問題是,在減持了股份後,他們總會找尋低位再入市的機會,而以技術分析論,基金減持的行動理應已接近尾聲。按這些因素推測,國企股其實應已離見底不遠,投資者實不應過於顧慮。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