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枝葉變樹幹也應變

理財智慧:枝葉變樹幹也應變

在大學本科念經濟之時,選修了比較經濟學(ComparativeEconomics)。所謂「比較經濟」,是研究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經濟的異同。
中國經濟自80年代開始改革,引入市場機制在經濟環節之中。開始之時,只是涉及零售及分銷等環節,利用市場方式來決定物價,讓市場供求去調節價格。結果市場化之後,中國市面上大量貨品湧現,人民的消費選擇亦多了。社會主義經濟是一種計劃經濟,由中央所主導,而習慣上亦是一種行政主導的經濟。只要政策有任何修改,產品的生產可以突然增加或減少,而不需理會成本效益。
改革開放20多年後的今天,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早已在國內生根。商人從事商業活動,早已習慣市場主導方式,但有一些行業仍然不完全是市場主導及對外開放,因為要顧及國家安全以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以行業方面來說,亟待改革的是能源、通訊及金融業務;特別是金融業,包括銀行、股票、債券及保險業等行業,很多仍然在政府手上。因為金融業太過重要,所以政府不願太早放手。

銀行壞帳需時解決
國有銀行壞帳嚴重,特別是過往的三角債。例如國有企業經營不善,如果按照市場規律,早應結業,但因國企聘請了不少公務員,如果結業,後果嚴重,於是惟有用行政指令方式,要求銀行為這些企業提供資金。
要解決這些問題,先要解決國企經營效益的問題,私有化是其中一個方法,但需時甚久。因此要解決銀行呆壞帳問題,便有待時日。
如果中國經濟像一棵樹,那麼樹枝樹葉就是市場經濟,嫁種在社會主義的樹幹上,而樹幹就是社會主義經濟。要這棵樹生長茂盛,主幹也應作出改變——去適應市場經濟,就是要改革國企以及金融業。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