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出席一個名為「商機前瞻」的研討會,主題圍繞中港兩地經濟交流及未來商機前瞻。
今次研討會的嘉賓,可謂份量十足,既有不少跨國企業的高層要員,亦有香港不同業界(如批發、零售業、工業)的代表及經濟師。雖然是次活動的對象是各大小企業的管理層,但當中各嘉賓提出的意見,頗值得跟各讀者們分享。
雖然各行業都有各自的發展特色,但始終都受宏觀經濟所影響,所以各界對美國加息及中國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都甚表關注。表面上,美國與中國調控經濟措施,似乎是各自的內政,但實際上,兩者有着微妙的關係。以宏觀角度而言,美國是已發展國家體系的經濟動力火車頭,而中國卻是發展中國家體系龍頭,若果兩者同時間因經濟過熱而出現「硬着陸」的情況,全球經濟必定面臨嚴峻的困局。這正好解釋為何中美兩國近日非常關注經濟增長步伐的情況。
基本上,美國加息已是事在必行,問題只是時間的遲與早。然而,溫總高調地要加快處理經濟過熱的問題,究竟內裏有甚麼乾坤,是否擔心亞洲金融風暴再次來臨?會上梁兆基先生提出了頗一針見血的見解。
中國過熱問題,令不少人聯想到97亞洲金融風暴有機會重臨,但梁兆基先生指出,亞洲金融風暴主要成因是外資湧入亞洲的股市及地產市場,其後外資一下子抽離亞洲區,才引發金融風暴。但中國的金融及地產未全面開放予外資,所以亞洲金融風暴在中國重演的機會很微。
自中國開放之後,外資紛紛到中國設廠生產和投資,然後再透過出口賺取外滙,換言之,目前中國強大的外滙儲備是由兩大部份組成──其一是外來資金的設廠投資;其二是來自出口收入,而前者所帶來的外滙存備並不屬於中國。
當然,由於投資廠房及生產設備,與直接投資於股市及房地產不同,不能隨便就變賣而撤走資金,但最大問題是,如果國外需求大幅減少,中國如何面對出口減少所帶來產能過剩的問題呢?
某程度上,中國目前個別行業投資過熱情況,是歐美等地將生產過剩問題輸入中國的結果。以美國這個世界經濟火車頭為例,其處理存貨調整周期,最快要花上三至四年,較其他發展中國家需要更長的時間。
目前中國固定生產資產投資已超過飽和點四成,萬一環球經濟收縮同期再臨,中國未必可以應付可能出現的急煞車情況。故此,溫總對宏觀調控的迫切,並非為了眼前情況,而是應付往後時間可能出現的危機。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