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企業股在香港市場大跌,特別是跌幅特大的原材料股,像銅鐵、水泥、鋁材等。這令世人聯想到中國式的嚴厲宏觀調控手段重臨,經濟增長會放緩,原料需求會大幅減少,自然嚴重打擊全世界原材料生產商。所以上星期四那天,有很多原材料價格在期貨市場跌停板,同時,那些原材料供應商的股票也大跌,一時間,世界各國除了認識到中國廉價產品衝擊它們市場外,現在也首次嘗到因中國經濟政策的改變,同樣會左右世界主要原材料的價格。因為現在中國每年消耗世界1/4的鋁、1/3的煤、1/3的鐵礦和27%的鋼材。
中國經濟的枯榮,已直接影響了世界經濟的起落,這種影響力對鄰近亞洲各國和地區感受最深,例如日本最近的經濟增長有1/3來自對中國出口貿易;南韓近年得以避免衰退,是全靠有中國這個龐大出口市場;其他原料出口國家如俄羅斯、巴西、印尼都因中國經濟蓬勃而得益不少;甚至很多歐美大企業,其生意都受中國經濟影響,例如摩托羅拉的10%營業額是來自中國。
既然中國經濟對世界影響日益加深,所以它如何去調控過熱的經濟已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中國經濟過熱的成因真的是千頭萬緒,但總的來說是牽涉體制的問題,現在中國是正在市場經濟的路上走,但還未達到完全由市場指導的經濟模式,計劃經濟的痕迹還歷歷在目,不論是基建或是工礦企業的項目都要中央批准,甚或由中央直接以財力和人力參與其中。
理論上,如果所有大型項目都按中央批核行事,就不會出現亂投資、亂擴建的情形,但事實卻不然,因為中國有一招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絕招,於是中央儘管有規範,但到了地方政府的層面,所有規範都會被「對策」弄到似有若無。例如為了避免審批,便把大型項目化整為零,把眾多小項目合成大項目,這樣便可到銀行合理地申請融資。
很多銀行是屬地方銀行,更加會跟當地政要合作,因為這是繁榮當地的項目,更加有藉口要合作,結果是在表面上一切正當,但實際上亂投資之風已把經濟弄到過熱的程度。
最近中國政府意識到,要對付那些亂投資已不能單靠正常的金融手段,例如提高銀行儲備或加息之類,而是要採取一些中國式的非常手段,就是來個暫時性的全面停止貸款,這件事在《亞洲華爾街日報》已有報道。這一招有點像10年前的一刀切式動作,難免有些正常貸款受阻,但在非常時期,此招具有震懾作用,一時間,相信誰也再不敢以等閒視之,所以股市反應激烈是意料中事。
但經此一役,原材料價格定會下調,那些在高價囤積原材料的企業會被迫拋售手頭存貨套現,相信定有企業因此而遭受虧損,所以股價大幅下調是反映這個憂慮。但從長遠角度看,中國經濟在未來數年仍會以超過7%增長,穩定地發展經濟仍是國策,所以暫時的股價下調會造成另一個投資機會。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