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日記:大澳天人互動景觀

地理日記:大澳天人互動景觀

地點:大嶼山大澳
想起大澳,「橫水渡」、「水鄉棚屋」、「鹽田」、「鹹魚」等等具體影像便浮現,這些都是當地居民自古懂得利用自然環境,開創生活條件的印證。自然環境決定人類的生活模式,人的活動亦不斷改變環境,形成互動的地理景觀。 
大澳附近有多座數百米高的山,牙鷹山和羌山位於南部,獅山和象山在東面,而北部有小丘虎山,山間的溪流不斷將侵蝕而來的沙石碎屑帶往下游,由於大澳是一個風浪微弱的內灣,故沙泥就在河口堆積起來,形成大澳河道兩旁的大片平緩低地。 
據記載,早於宋代已有人在大澳曬鹽。大澳面向伶仃洋,較不受珠江排出之淡水影響,居民利用海邊淺灘之利,築起堤壩(有稱護鹽圍),再在圍內分間成不同的曬鹽區(即鹽田)。
有「香港威尼斯」之稱的大澳水鄉,昔日是繁盛漁港,漁民均住在船上,後來才漸漸沿河岸建立棚屋。
為免受潮汐漲退而引致海水淹浸,棚屋的「腳」都建得高高的;而不少村民都擁有「私家小船」往來家門及當地碼頭,實在是極富特色的生活方式。

交通: 東涌地鐵站乘11號或梅窩碼頭乘1號大嶼山巴士到大澳,或於屯門、東涌乘渡輪往大澳
(渡輪網頁:www.nwff.com.hk )
參考網頁: http://www.hknature.net
圖片提供:漁農自然護理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