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漠視群眾權利「五一」意義盡失 - 盧峯

蘋論:漠視群眾權利「五一」意義盡失 - 盧峯

著名歷史學家EricHobsbawn一九九○年時寫了一篇文章,紀念五一勞動節一百周年。他在文中不單敍述了五一勞動節誕生的背景,也交代了這個節日如何逐漸成為超過一百個國家的法定假日。
根據Hobsbawn的研究,五一勞動節源自一八八九年共產主義第二國際的創立大會;當時大會決議在一八九○年五月發動全世界勞工同時舉行示威活動,以爭取每天工作八小時的安排。選擇五月一日這個日子並沒有甚麼特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美國勞工聯盟」(AmericanFederationofLabor)已選定五月一日作為採取示威行動的日子,其他國家的代表便因利乘便的也選擇這個日子。
當然,真正令「五一」變得重要的不是「第二國際」的一紙決定,而是世界各地特別是歐洲各國工人的行動。在一八九○年五月一日當天,成千上萬的工人放下手邊的工作,走到街頭、公園或其他公眾地方示威,向政府及議會爭取每天工作八小時的安排。整個行動的規模之大,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讓工會及以群眾為主要對象的政治組織獲得了新的動力。於是往下來的「五一」便有愈來愈多的工會、群眾組織及政黨採取同樣的行動,令「五一」成了「勞工階層」這股新興政治力量的特殊日子;而他們在「五一」所提出的訴求也不再局限於爭取每天工作八小時,還包括反對戰爭及為工人爭取普選的權利。
Hobsbawn指出,也由於「五一」逐漸成了勞工階層的特殊日子,很多國家的政府為了吸納這股新興政治力量、為了爭取他們的支持,不單逐步接納他們的要求如改善工作條件及讓勞工有選舉權利,更一一把「五一」定為國家的法定假期。令「五一」成為少數跟宗教無關的節日。
北京政府自建國以來便已把「五一」定為國家的法定假日,而香港在回歸以後也跟隨北京的做法把「五一」定為法定假期。然而不管是北京政府或特區政府都完全忘記了「五一」原來的意義、都忘記了勞動群眾及人民群眾要的不僅是一天的假期,而是參與的權利、而是影響國家政策的權利、而是當國家主人翁的權利。當北京政府連人民、連勞動群眾政治參與的權利都不尊重、都要壓制時,「五一」還有甚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