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文化深入生活

Google文化深入生活

今時今日,你做功課時會花時間上網「Google」一番;打開電視機,外國劇集《色慾都市》和《白宮群英》都在大談Google。Google面世短短六年,已不只是最受歡迎的互聯網搜尋器,還是一個新動詞,一種文化現象。

華盛頓州大學辦Google課程
Google成了上網找資料的等義詞,衍生出來的新字,反映它已深入生活。想查探約會對象或應徵者底細,用Google找一找,就是「Google某人」;虛榮心作祟下搜尋自己的名字,看看在哪些網頁出現,就是「vanity-Google」。
好事之徒想出方法,令人輸入「miserablefailure」(慘敗)兩字後,第一個搜尋結果就是美國總統喬治布殊的官方網頁,「Google-bombing」就此誕生。Google甚至可用來玩遊戲,所謂「Google-whacking」,就是找出兩個英文字,一併輸入後,只得一項搜尋結果。
Google影響力大,連華盛頓州大學也開辦世界首個Google課程。講師簡斯說:「很多人花長時間用Google,覺得它很親近。人們未必當它是朋友,但它發揮了朋友的功能:幫你找到資料,永遠隨傳隨到。」
《搜尋Google》一書作者勃蘭特認為,Google公司內部強調「不穿西裝也可以認真」、「不做壞事也能賺錢」兩大原則,也令它特別受人愛戴和信任。
對於商界來說,Google最革命性的貢獻在於發明新的網上廣告形式,根據用家搜索字眼列出相關廣告,補充網上橫額廣告的不足。
一個搜索器,為所有人解答了問題,難怪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去年也問「Google是否上帝」了。
路透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