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名言:美大選年政經前景難測

投資名言:美大選年政經前景難測

美國總統選舉將會在今年11月舉行,現時談論誰勝誰負,可能言之尚早。不過,由於選情緊湊,估計在未來幾個月內,環球政治及經濟形勢的演變,將足以左右選舉結果。另一方面,無論是哪一個政黨的候選人最終能勝出,對未來幾年的政經形勢將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因此,任何中長線的投資策略,都不能忽視有關選情的發展。

許多人認為,由於今年是選舉年,因此年內美國經濟及股市表現預料將不致太過失色。這想法在某程度上是有根據的。在最近的8個選舉年之中,有6個選舉年年內的季度經濟增長都能夠保持在2%至6%,在1984那一年,增長更高達6%至8%,只有1980是出現衰退的唯一一年。至於股市方面,標普500指數在過去8個選舉年的平均回報為+11%,而且其中有7次錄得正回報,只有2000年錄得8%的負回報。
然而,我們必然聽過「過往的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這句格言,若套用在美國大選年的經濟及股市表現,相信亦同樣適用。毫無疑問,每次大選都有着不同的辯論議題、不同的政治形勢,以及不同的金融變數等因素,干預着選情及經濟表現,因此我們絕不能把它們一概而論。

政經隱憂未消除
以今次大選為例,現時美國無論是息口之低或雙赤之高,都是前所未見的;至於911後所出現的國安及地緣政治危機,也不能夠與立國以來的任何一個年代相提並論。

製造業職位流失
與過往共通的是,今次大選得失的主要關鍵,仍繫於經濟、就業、及稅制等主要議題。雖然美國經濟在過去幾個季度已顯著回復高增長水平,但勞工市場、特別是製造業的就業情況,則仍是差強人意。如果說美國整體的經濟已從幾年前所出現的溫和衰退之中復甦過來,那麼現時製造業的情況則有如經歷過「大蕭條」之後,至今仍處於不斷掙扎的階段。

自從喬治布殊於2001年1月上任以來,美國製造業的職位數目共下跌了16%,由1710萬份急跌至1430萬份,是自195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若純計算生產線的職位則是自1940年以來的最低位。因此,我們不單要把注意力放在未來的整體就業數據,更要特別留意製造業的職位數字。民主黨候選人約翰克里能否成功入主白宮,將視乎他能否把那些受製造業蕭條影響最深、且最具決定性的州分選舉人票,成功撥歸民主黨的版圖之內。

分散投資是上策
另外幾個足以影響選情的因素,包括期間美元、美息、資產市場,以及地緣政局等的演變方向。有關美息及美元如何已陷入了兩難困局的理據,我在過去的多篇文章之中已與大家討論過了。我想特別提出的是,現時有關滙價水平、國際貿易條款,以及中東局勢等富爭論性的議題,將會被美國本土及海外不同利益的派系用作干預選情的工具。
舉個例子,人民幣滙價會否變更,又或是在甚麼時間變更,間接可以左右兩黨候選人在中國問題上的支持率;又例如伊拉克局勢對美國人的厭惡性有多大,其間美國的國安程度有多高,也同樣足以影響選情。
有趣的是,若那些反對布殊連任的恐怖勢力選擇在未來數個月在美國境內發動襲擊的話,反而變相會刺激到布殊的民望跳升,就如911後的情況一樣。由於政經變化微妙,我仍然建議投資者需為資產分配,作好多手的對沖準備,現階段無論是從股份、市場、行業或買賣方向的層面來說,都切忌單一性的集中投資。
潘國光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