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國
四月二十六日人大常委會否決更變○七/○八年本港實施「雙普選」,更沒提出具體進程解決由所謂「行政主導」產生出來的管治危機。此舉不但未能化解特區政府認受性的危機,而且整個諮詢和決議過程實際上由中央政府主導,特區政府配合,使不少認清形勢的港人深感「一國兩制」已經名存實亡。不過,筆者認為這反而會給予本港民主派一個機會,以創見的策略和有限的資源,發展出「香港式」的民主。
筆者在三月訪台觀察總統大選期間,與當地媒體工作者面談,其中一點值得香港民主派鼓舞的,是他們認同香港去年「七一遊行」刺激了台灣人的政治熱情。既然欠缺民主的香港也能出現一場超過五十萬人的遊行,為何台灣人不能?因此,從超過二百萬台灣民眾積極參與「二二八手牽手護台灣」運動,和國親聯盟發起超過百萬人上街支持連宋,可見本港民主派絕不應輕視自己的影響力。
當然,本地的民主派面對不少困難:包括大部份被中共政權吸納的媒體用負面的形式矮化和醜化民主派,反觀民主派缺乏自己的渠道去宣揚自己的主張;在不斷重複的負面報道下,不少港人認同一些荒謬的政治意見和主張。例如:「民主只適用於西方社會」、「不接受中央的決定是不理智,等同與中央對抗」、「香港現時的民主是前所未有」、「民主派是本港不穩的根源」、「民主派勾結美國和台獨勢力搞港獨」等等。
因此,民主派必須發掘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以形成社會上一股影響力。渠道方面,除了鞏固現時已有的網絡以外,還可以考慮在周末舉辦一些集會、音樂會、論壇、甚至是展覽,以輕鬆和富創見的形式去宣揚自己的主張。此外,筆者認為互聯網是另一塊福地,這一個模擬空間聚集了不少年輕人和中產階級,由年輕人自己組織和計劃,他們大膽的構思和創意可能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
方式上,除了現存音樂創作(例如林子揚的「音公館」)和漫畫(例如尊子、馬龍、賴依芙、傅姿燦)外,還可以製作短片(例如去年筆者收到一段輯錄在《基本法》廿三條諮詢和立法過程中,贊成官員和親北京人士的公開發言,效果極具震撼性)、諷刺性廣告,甚至是文學作品,拉近民眾與政治間的距離。
總而言之,若果能把政治「生活化」,而這些渠道最終能夠形成一股強大的動員力量,本港的民主化才有長足的發展。
……………………………………………………
作者為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