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文.斯泰爾澤(IrwinStelzer)
美國的「政治辯論季節」已全面展開,就業問題成為焦點,中國亦因此萬眾矚目。民主黨譴責中國搶去美國的職位,同時力言美國公司把工序「外判」是嚴重問題。另一方面,美國政要亦體會到中國對美貿易出現龐大順差——去年高達一千二百五十億美元——是重大的政治議題。加上中國經濟的驚人增長速度對全球原料供應構成壓力,特別是石油及各種金屬。中國去年的原油進口量上升三成,銅、錫、鋅及其他材料的進口量,也是全世界最高。
更受爭論的,是中國當局堅持把人民幣與美元掛鈎;儘管美元疲弱,美製貨品在中國也不會降價,中國產品在美國亦變得更昂貴,連帶助長中國的貿易順差。
中國廉價貨品惠及的消費者,包括全世界最大零售商Wal-Mart數以百萬計分散於全美國的顧客。政治實力不大,為失業工人爭取權益的工會,力量較集中,也有更多機會發言;它們要求政府採取保護主義措施,限制來自中國的進口數量。
以上種種因素,造成進退兩難的局面。最近七年,中國的經濟增長佔全球總增長四分一,美國則只佔兩成。因此全球經濟有賴中國的持續增長。美國的經濟復甦剛站穩腳,亦指望中國願意繼續用美元盈餘購買美國國庫債券及證券,令美國利率不致上升。所以,如果保護主義者得償所願,中國的經濟增長突然顯著減慢,對全球及美國的經濟確會造成不良後果。
亞太地區的繁榮,有賴銷往中國的貨品數額;澳洲的富足,有賴對華輸出資源;美國的利率,部份取決於中國是否願意購買美國國庫債券;世界石油價格,取決於中國對原油及副產品的需求。中國在全球經濟舉足輕重,「保持接觸還是加以孤立」的爭論從此結束,也是好事。在今天的世界市場,中國是個響噹噹的角色。無論你喜歡與否,也要與它接觸。可見經濟力量有時會令舊有的政治爭論變得無關痛癢。
中國經濟的影響力日益提升,當局能否把經濟處理妥當,避免出現龐大的通脹泡沫,是舉世關注的事情。泡沫一旦爆破,就需要多年時間才可以令經濟復甦,日本的經驗值得引以為鑑。
目前情況並不明朗。中國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口從鄉村遷徙至城市,所以經濟必須繼續快速增長,為這些人提供職位。可是中國的增長依賴信貸推動,有幾種工業因而面臨求過於供,揹負着八千六百億美元壞帳的銀行體系,亦因此百上加斤。幸好當局明白這一點。國家外滙管理局局長郭樹清已宣布,對賺取美元的公司放寬限制,讓它們更容易在海外投資,令國內貨幣供應減慢增長。當局亦提高銀行的存款利率,並加強環境及安全標準,藉以減少興建鋼鐵、鋁材及混凝土製造廠。
這些措施應該可以為日漸膨脹的泡沫略為減壓。不過,有兩項長遠改革更為重要。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已公布了第一項,承認「人民幣……完全可兌換的要求愈來愈突出。」又說:「建設一個更加市場化的人民幣交易平台是當務之急。」中國的長期繁榮,將視乎這項措施是否見效。
其次,中國當局看來已知道,必須建立制度保障私產權,而且已經把這項保障寫進憲法。他們亦必須容許外資參與傳媒行業、並把企業家以及新晉富有階級納入政治體制。
以上一切並不容易。防止經濟泡沫化,就會拖慢增長,因而可能減少新增職位。讓人民幣自由浮動,或會降低出口,進一步減慢職位增長;提高利率亦可能對就業市場帶來不良影響。如果美國突然實施保護主義,就會令情況更為惡化。
全世界都希望中國能夠為經濟降溫,並且繼續對全球經濟增長作出貢獻。
……………………………………………………
作者為美國赫德遜研究所(HudsonInstitute)經濟政策研究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