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利
一如所料,人大常委會經過審議特首提交的政改報告後,否決○七和○八年實行特首及立法會普選。較叫人意外的,就是人大常委會連特首報告中未有提及到的功能組別佔立法會的比例,立法會的表決程序,都要求維持不變。
中央政府以快刀斬亂麻的姿態,希望盡快打消港人要求普選的念頭,目的是要保持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保障工商界有均衡參政的機會,避免資本家失去憲制上的保護。
二十年前,當中英兩國簽訂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時,已清楚指出要維持香港的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除國防和外交事務外,特區享有高度自治權,包括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九○年頒布的《基本法》,開宗明義說明特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說得好,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特徵至少包括低稅、高效、法治和多元等。可惜在現有政制下選出的特首,卻不斷破壞上述資本主義的優勢。
還記得《基本法》頒布前後,不少政界人士提出他們對九七年後十年的政制方案的意見,有較保守的「雙查」方案,也有較為激進的十年內達致全面直選的方案。最後在各方面互相協調下,《基本法》只規定首兩屆特首和首三屆立法會組成方法。從過往魯平和姬鵬飛的說話中,均顯示當時中央政府對○七年以後的政制發展,不會再預先設下關卡,相信港人到時可以自行決定政制發展。
中央政府沒有預料到,自九七回歸後,即使在政治上給予董特首無限權力和不少方便,例如成立臨立會,民主派人士被迫下車;又讓他速速落實問責制,廢掉港英遣留下來的政務官權力,可以憑個人喜好任命官員,但結果他依然把香港弄得一團糟。
過去六年多,在董特首的管治下,香港愈來愈背離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制度,慢慢走向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裙帶主義和財閥管治制度。看看他的八萬五房屋政策、母語教學和專上學額大躍進、創新科技政策、動用外滙基金干預股市期市;再看數碼港、紅灣半島和將來的西九龍文娛區。此外,他在終審庭判決後仍然尋求人大釋法,不起訴胡仙,干預民調,不遺餘力地打擊民主派人士,強行為二十三條立法……最後弄致香港經濟一蹶不振,小業主和小資本家損失慘重,政府施政缺乏效率,財赤連年,要提出加稅和開徵銷售稅。
在董建華領導下,香港慢慢失去低稅、高效、法治和多元等資本主義的特色。商家和專業人士為了生存,被迫要依附權貴,讓政治主導商業行為,放棄獨立思考和判斷是非能力,甚至失去做人應有的尊嚴。看看選委會的八百人,即使特首的表現如何不濟,竟然仍有七百多人支持他連任。
二十年前中英簽署《聯合聲明》時,承諾九七年港人治港,特區享有高度自治權;十年前當中英為政改出現爭拗時,中方高層官員希望回歸前後政制發展不要太快,但承諾○七年後港人可以自決。就連民建聯也上了當,將爭取○七年普選列入黨綱。
自八四年起,不經不覺過了十年,又十年,港人現在被迫在原地踏步,再要多等十年。到底還要等待到甚麼時候,才可以真正享有高度自治權,才可享有真正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中央政府架空特區政府,堅持推行一個沒有民意基礎和沒有認受性的政制,只會繼續破壞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損害香港的穩定繁榮,對國家和特區都沒有好處。
……………………………………………………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文章逢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