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雖然本港新登記濫用藥物人數連跌三年,但一項調查發現,逾四成青年曾北上濫藥。有外展社工指出,部份深圳毒品拆家近年不斷招攬本港青年北上,在的士高向港客兜售丸仔,年紀最小的拆家更只得十五歲。負責調查的學者形容,「佢哋北上濫藥就好似成年人鍾意北上做長衫咁。」 記者:雷子樂
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心理學系及香港大學社工系在○二年十一月至○三年三月,訪問了五百零四位來自十八間男女童院、教導所、勞教中心及社會服務機構的青年人。
受訪青年的年齡由十四至十九歲,逾五成六受訪者仍在學或失業。
調查發現,四成四受訪者曾在深、港兩地濫藥;一成受訪青年只在深圳濫藥。北上濫藥者,近九成八人在的士高吸毒,最常吸食的藥物依次為氯胺酮(K仔)、搖頭丸及大麻。八成受訪者曾北上濫藥者居於元朗、粉嶺及上水等較易前往深圳的區域、四分一是學生、四成是失業兼失學青年。負責調查的中大社會學系教授張越華說,青年北上濫藥主要是認為在深圳被捕機會較低、較容易買到丸仔,以及內地的士高較大和氣氛較好。「佢哋北上濫藥就好似成年人鍾意北上做長衫咁,不過濫藥就會上癮。」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社工督導林國強說,自落馬洲實施二十四小時通關後,吸引了一批在職青年,放工後結隊北上濫藥,清晨四、五時才「邊搖着頭邊過關」返港。信義會北區外展社工盧寶星稱,不少內地丸仔拆家(內地俗稱「燈頭」)都看中這批經常北上濫藥的青年。「燈頭」常先以贈送免費毒品、酒水作招徠,再誘勸他們在的士高內向港客兜售毒品;這些雙失青年可每日賺三、四百元。
盧寶星稱,過去數年至少接觸過二十名曾做「燈頭」的本港青年,年紀最輕的只有十五歲。他指出,政府統計的新登記吸毒者並不包括未被警方拘捕或不主動呈報的人士,所以本港吸毒青年的人數應有輕微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