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失父愛 發奮醫科路<br>屯門醫院仁醫助喪親孩童

年少失父愛 發奮醫科路
屯門醫院仁醫助喪親孩童

【本報訊】二十五年前,施永健是個十六、七歲的黃毛小子,沒有還魂的魔法拯救患胰臟癌的父親,也沒有壯闊臂彎安慰傷痛的媽媽,看着至愛的爸爸痛到生命盡頭,他咬緊牙關通過一個又一個考試,當上「不一樣」的醫生,還獨力為喪親的小孩籌款成立輔導中心。 記者:張嘉雯

今天的施永健是屯門醫院臨床腫瘤科高級醫生,也是紓緩治療及寧養服務的主管,昨日他站在頒獎台上,抽着涼氣,訴說自己的經歷。「我好多謝我過咗身嘅爸爸,佢喺我中學時末期癌症過身,佢嘅恩典我冇辦法報。」

「愛」字掛口邊
施永健是少數常常把「愛」字掛在口邊的男子漢,父母的照料是他今天工作的動力,即使專科的路有重重障礙,試題再艱澀難解,他也沒有放棄。「我媽媽呢幾個月糖尿病、內出血,受咗好多苦,我作為醫生都唔知可以做啲乜,但係佢同我講,『唔應該淨係服侍我一個人,應該去照顧其他人。』」
看到喪親的小朋友,成績一落千丈,施永健就利用公餘時間,籌措了二千萬元,在醫院內成立兒童及家庭哀傷輔導中心,又舉辦愛心大使計劃,至今已服務超過六百五十名小朋友,製作小冊子派給院內醫生及醫科生,教他們幫助末期病人。他亦籌了一千五百萬建寧養中心,讓末期病患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日子。
月前,一位三歲小朋友跟他說,想跟家人共進海鮮餐,但他爸爸患了末期腸癌,極消瘦,「佢從來未見過病咗之後嘅爸爸,見到佢就慢慢行過去,又退幾步,最後攬住爸爸錫。」其後安排了這家人在中心共膳,這位爸爸翌日就離開世界。
施永健說,自己的父親沒有為他留下片言隻語,所以想到為那位爸爸拍下錄影帶,記下他對孩子的祝福,「等佢知道爸爸唔係唔錫佢,唔係自己想去。」

「家人好重要」
他說,很多末期病人都放不下年幼的子女,子女長大後也許記不起父母親的模樣,「家人嘅祝福同期望好重要,可以係極大激勵。」
醫管局昨公布本年度十名傑出員工及十三隊卓越團隊,其中包括了各聯網及醫管局總部的團隊在沙士期間的傑出表現,施永健也是獲獎的其中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