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福利勢將削減

房屋福利勢將削減

施永青

佛洛伊德最大的發現是人類行為貌似理性,但實質上受本能所牽動。這種情況亦發生在社會行為上,以房屋津貼為例,很多人以為這是港英時代政府照顧窮人的美德,但這實際上只是一種表象,如果不是涉及經濟利益,這項早期殖民地時代的唯一福利,斷不會持續發展。
五十年代開始興建的徙置區,最初只是安置火災災民的臨時措施,其得以持續的潛在原因,乃香港要對工業產品進行補貼,以保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如果沒有實利,很難想像當時的殖民地政府會在其他福利一概欠奉的情況下,偏對房屋福利情有獨鍾。
英文稱鴉片戰爭為商貿戰爭,志在打開中國門戶方便做生意。故取得香港後,最初只屬意把它發展成一個商港,而非一個輕工業的生產基地。如非中國內戰,把上海的工業家都趕到香港,香港不一定有六七十年代那麼蓬勃的工業發展。
作為商港,其經濟上的增值能力絕不比工業生產低,故早年香港核心區的土地價格已很高,政府早已依賴土地收入作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以維持香港的低稅政策。一旦要改商港成輕工業中心,就得大量提供廉價土地以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但這會拖低地價水平,對經濟環境造成破壞,政府必須另謀他法。

香港當時的工業,既缺乏自己的品牌,又沒有自己的設計,連推廣及分銷都控制在海外買家手裏,單靠勞力的增值很低,故廠家即使不想刻薄,所能負擔的工資也不高。工人拿了微薄的工資,僅夠餬口,付不起昂貴的租金。政府如不出手協助,勞資矛盾勢將激化,影響海外買家信心。
在這種情勢下,殖民地政府才大規模興建廉租公屋,實質上在為廠家免費提供工人宿舍,減輕廠家成本,增加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這種貌似房屋福利的出口補貼,連美國政府也騙了。他們不曉得,全靠這種補貼,香港產品才得以在美國大量傾銷,美國的經濟學家更常常稱讚香港為自由經濟的典範!
這種說法,政府當然不會認同。這只是他們自己所做的,自己也不曉得罷了。人們總喜歡為自己所做的,找一個漂亮的理由,但若非有其他潛在的實利作誘因,人們早已不願這樣做。
以香港大量興建資助房屋為例,其潛在誘因就是有助維持高地價。若非政府把大量低收入的市民劃出私人市場,私人樓宇的銷售對象一定比今天更為廣泛,其定價就得適應更多人的平均購買力。現在低購買力的人有政府照顧,私人市場就剩下購買力較高的買家,樓價就可以維持在較高水平,而政府對低下層的住屋資助,就更顯得功德無量。

然而,資助房屋不可能無休止地增加,去到某一個水平,社會可能負擔不起;此外,原來對社會資源分配起一定制衡作用的市場機制,亦會因私人市場不斷萎縮,而無法充份發揮作用,最終令經濟環境的平衡也受到破壞。
八萬五建屋目標的錯誤,除了是興建量太多外,還反映在資助房屋與私樓的比例失誤上。資助房屋一年要建五萬個,私樓卻只有三萬五千個,相差的比例高達百分之四十二,超越了社會可以承受的臨界線。
物極必反,政府最終又得調節,既要停建居屋,又要降低公屋質素,以把部份本由政府照顧的人,趕回私人市場。
我認為這次退潮剛剛開始,持續了四十多年的房屋福利增長潮已經結束,未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香港的房屋福利易減難加。

我認識的一些為民請命的團體對這種趨勢非常憤慨,紛紛組織市民抗爭,以圖阻止政府削減房屋福利,其博愛精神雖然可嘉,但取得成效的機會甚微。
現實的社會始終是勢利的,香港要做輕工業產品的生產基地時,社會就肯花錢建公屋,因為這是出口補貼,賺到外滙對整個社會都有好處。現在香港要做金融中心與專業服務中心,社會就不願對那些只有能力在工廠打工的人作太多資助。中產階級只會視這批最終得申請綜援的人為社會包袱,不想再施以援手,以增加自己的稅務負擔。
外國的經驗顯示,在中產階級佔主導的社會,大都不傾向承擔太多福利,香港社會亦開始有這種傾向,那些專為公屋居民爭取權益的團體,未來的工作一定非常艱巨。
……………………………………………………
作者為中原集團主席,文章逢星期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