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創富:正確運用引伸波幅

衍生創富:正確運用引伸波幅

隨着愈來愈多有關引伸波幅的介紹及評論面世,現時不少投資者皆曉得利用引伸波幅與歷史波幅的差距,作為投資窩輪的入市或離場訊號,或找尋潛在的投資機會。然而,倘若將這簡單關係奉為必然定律,似乎不大恰當。
假設某熱門樓盤過往6個月的平均成交呎價為5000元,有單位現在以4500元求售,這是否一個適當的入市時機?
樓價偏低當然十分吸引,但買家首先要對該樓盤的地點、設施感到興趣,並須看好後市,否則即使價格再低,也未必是一項好的投資。同一道理,投資者在買入股證前,不應只留意引伸波幅是否吸引,正股未來的表現及引伸波幅的預期去向,其實更為重要。

價格非入市主因
從以上樓盤的例子可見,價格高低不應是投資者考慮入市的主要原因。由於所有成交價都是「過去式」,只能作為參考,對未來樓宇價格的表現並無任何保證,最要緊的反而是後市的預期。如果投資氣氛有迹象轉壞,即使現價較過往低,也未必是一個好的投資;相反,倘若現價稍高於成交平均價,我們亦不能斷定價格不合理。一如在90年代樓市高峯期時,許多單位造價持續創新高,但差不多任何時間買入都能獲利,價格較高的樓盤依然不乏捧場客。說到底,最後買賣價是由市場的供求決定,應可直接反映市場的實際情況。

歷史波幅有作用
不用說,引伸波幅的短期走勢,對窩輪價值絕對是舉足輕重,那麼,正股的歷史波幅又是否完全給比下去?我們又可以如何理解歷史波幅與引伸波幅的關係?
其實,正股的歷史波幅甚具參考價值,正如某樓盤的過往成交價是4000元抑或8000元,投資者至少知道樓盤是屬於普通屋苑或超級豪宅。
另外,同一樓盤過往3個月的平均成交價,跟6個月或9個月的價格可能會出現頗大差距,投資者在考慮買賣前,應如何善用這些數據?
這情況猶如窩輪投資者如何靈活運用10日、30日或60日的歷史波幅去分析正股波幅走勢,並跟引伸波幅作比較。一般而言,數據觀察期愈長,其平均數值便會愈見平穩。事實上,駕馭波幅的轉變,絕對是一門藝術,並無特定公式可循,也沒有對錯之分。
筆者認為,倘若散戶只是單邊買升或買跌,而不是進行對沖,便不應以引伸波幅作為主要的考慮因素,其他數據如窩輪的有效槓桿比率或行使價,可能更具參考價值。
為加深投資者對股票掛鈎產品ELI的了解,並認識目前牛皮市況的投資對策,筆者誠邀《蘋果》讀者參加於下周三(5月5日)黃昏舉行的ELI投資策略講座,免費入場。現僅餘小量座位,歡迎致電28233788登記留座。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