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沒搶美國職位

外國沒搶美國職位

布林克.林賽(BrinkLindsey)

美國近期有一種意見忽然流行起來。論者紛紛憂慮工作職位外移,矛頭更逐漸指向外國勞工的競爭。其實,美國企業將職位轉移至海外,即所謂工序外移,與近年國內職位減少的趨勢關係不大。
很多論者特別關注美國高科技界的職位(包括軟件及資訊科技等),將會逐漸遷移至印度這類低工資國家。但據統計資料顯示,美國正主要基於職位外判,而在資訊科技服務方面滾存貿易盈餘。美國在「電腦及數據處理服務」及「數據庫及其他資訊服務」這兩個範疇的出口總值,由九五年的二十四億增至○二年的五十四億;而同期這方面的入口總值,則由三億增至十二億。故此,美國在這些範疇的貿易盈餘,由二十一億倍增至四十二億。
縱使美國企業紛紛將職位外移,但在可見將來,預料美國資訊科技界的職位仍有可觀增長。據勞工部推算,與電腦及數學有關的職位,將由○二年的三百零二萬個,增至一○年的四百零七萬個,不到十年間增長達百分之三十五。而在此期間增長最快的三十個職位類別,其中七個與電腦業有關。

必須注意的是,在運作暢順的市場經濟體系內,即使經濟欣欣向榮,職位流失依然是無可避免的事。市場不斷湧現新工作,也不斷淘汰舊職位。九三至○二年間,美國私營市場增加了一千七百八十個萬職位。最令人訝異的是,期間竟創造了多達三點二十八億個新職位,同時刪減了三點一億個舊職位。換言之,這段期間私營市場每一個職位淨增長,都涉及約十八點四個新增職位,抵消了約十七點四個刪減職位。
憂慮外國工人搶去美國的優差,並不是嶄新觀點。例如在八十年代初,美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與此同時,不少美國家傳戶曉的老牌企業給日本廠牌殺得節節敗退。當時就有論者預期,美國經濟必將走上「去工業化」的道路。然而自八二年來,美國製造業產量增加了接近一倍,全國勞動市場更增加了三千八百萬個職位。
很多知名人士一再嚴正地呼喊:天要塌下來了!但這些預言從未實現,因為他們總是犯上同一錯誤:將周期性的短暫經濟衰退視為結構問題,以為美國經濟喪失創造職位的能力。
美國經濟並沒有嚴重的職位短缺問題,只是剛剛步出衰退,仍未完全復原而已。隨着經濟增長,職位將會再次增加──但若美國政府實行保護主義,例如立例限制企業遷徙職位的話,反會窒礙市場自行創造新職位的機制,猶如向運作暢順的機器投下沙石一樣。
……………………………………………………
作者為美國凱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貿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凱托的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