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遜病婦籌16萬醫療費

柏金遜病婦籌16萬醫療費

自從十年前患上柏金遜症之後,阿嫻不僅失去健康、事業、金錢,就連當初承諾與她同甘共苦的丈夫亦捨她而去,只剩兒子與她相依為命。經歷多年摧殘,阿嫻的四肢恍如脫韁野馬,不受腦部控制。如今唯一的希望,是接受手術治療,重過正常生活,惟需購買一副價值約十六萬元的儀器,阿嫻盼獲善長援助。

日前,記者來到將軍澳醫院與阿嫻及其主診醫生曾建倫見面,記者見到阿嫻的外表一如常人,惟當她走起路來顫巍巍的模樣,卻活像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

走路不穩似老人
「有次過馬路時對腳突然唔受控制行唔到,好似被人點咗穴咁,好彩有好心途人送我返屋企;另外,好多時去街市買餸,畀錢嗰陣隻手不停震,令我好尷尬。」阿嫻隨口說出患病多年來一些既難忘又痛苦的經歷。
五十二歲的阿嫻,原本是一個典型的女強人,擁有幸福家庭,亦有一份穩定工作。惟至九四年,病魔來襲,令她的人生起了巨大變化。

與兒子相依為命
「最初我都唔發覺自己有嘢,係媽媽指出我動作好慢,之後我就覺得自己唔妥,揸杯水都手震,膝頭哥會突然冇力,最後睇腦科醫生至知患咗柏金遜病。」
阿嫻坦言,柏金遜症令她在剎那間失去人生最寶貴的東西:家庭。其夫在她患病不久便與她離婚,剩她與現年十七歲的兒子相依為命。她更在病發後兩年情況惡化,被迫辭去行政主任工作,在家養病,母子依靠綜援金維生。
由於藥物已無法控制病情,醫生建議阿嫻接受一項「深部腦刺激手術」,在腦內導致震顫的病灶植入電極,利用微量電流達致壓抑身軀抖震的目的,惟病者需自行負擔有關儀器費用,約需十六萬元,實非阿嫻所能負擔,她盼善長捐助,讓她重過新生。

用電流壓抑震顫
阿嫻的主診醫生曾建倫表示,自從三年前開始接手阿嫻的個案,可以說「睇住佢差落去」,藥物對她的作用十分有限。
「可以試嘅藥物已經試到盡,但藥效愈嚟愈短同唔穩定。手術可以將阿嫻嘅病情減輕六至七成,到時藥量最多可以減少一半,四肢活動能力亦會比較穩定。」
另外,曾醫生指出,深部腦刺激手術風險甚低,在本港以至外國的病例均未曾試過出現嚴重後遺症。捐款編號:C1357

柏金遜症多因腦神經受損
柏金遜症屬神經系統疾病,平均病發年齡在六十至七十歲之間。成因可分為原發性和誘發性,大部份患者屬原發性,是由於腦內部份神經系統功能受損,引致一些稱為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減少;誘發性則是由於藥物(如長期服用一些止暈藥)、腦部受創、腦炎、多次中風等因素引起。症狀包括震顫、動作緩慢、關節僵硬、面部無表情、步履及語調出現變化等。
資料來源:衞生署網頁

暖流熱線
電話:29908688
傳真:23702192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www.charity.atne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