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上周提出,中國第1季的經濟表現比市場預期好,引來市場擔心中國政府會大力壓抑經濟增長,以不同行政手段、甚至調高息口,去令各個環節的活動減慢,導致與中國經濟相關類別股份,特別是國企,受到很大的沽售壓力。
上周筆者亦提及,中國對美貿易盈餘在近年縱使大幅增加,但當中有大部份是由其他亞洲國家入口半成品及原材料而造成的,因此這些國家實際上也間接從美國賺取貿易盈餘。筆者估計,在2003年中國對美出口所賺取的貿易盈餘當中,有6成其實是其他亞洲國家的貿易盈餘。而在今年頭2個月,中國對亞洲國家出現了80億美元的貿易赤字,這正正顯示貿易環節以至人民幣的滙價,並非關鍵所在。
過去兩年,美元的弱勢確實出乎很多市場人士的意料之外,而這也帶動原材料如油價及商品入口的價格上升,再加上流入中國的資金在過去數年急升,令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外資直接投資國家,因此令中國面對的通脹壓力比想像中大。
無可否認,中國在上年的固定資本投資增長4成多,明顯令經濟運作上出現樽頸的情況,此問題在一些與基建項目相關的環節如能源、運輸及建築材料等尤其嚴重。但是筆者相信,中國整體仍沒有經濟過熱的情況。
現時回升至3%的通脹,與90年代雙位數字的惡性通脹還有一段距離。當時政府甚至要推行存款補貼制度,以鼓勵市民把資金存放在銀行中。現時的通脹則是由外來投資及本土固定投資所帶動,所以並未出現內部消費過熱的情況。
筆者預期,中國的經常帳將在今年出現赤字,這將有助經濟回復至可以持續增長的幅度,減輕政府的壓力。預期2004年的消費物價指數將由2003年的1.1%上升至3.5%,但筆者並不預期中國經濟將會急速下滑,而現時的國企及中國概念股份及基金價格下滑,只是把股價調整到更正常及更吸引的水平。
在環球投資中,我們不可以忽略中國這個增長潛力大的市場。以絕對數字看,中國經濟體系數值為1.4萬億美元左右,全球排名第六(驟眼看排名不差,但以人均經濟生產總值計算則在很多已發展國家之後)。但是中國經濟增長在去年佔全球經濟增長的16%,比其生產總值在全球的份額多出4倍。在過去四年,中國已成為很多亞洲區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從這些國家入口的淨數額,也由97年的10億美元增至250億美元。
在香港可以提供的中國基金選擇十分之多,有一些以大中華概念(即中國、香港及台灣),也有以香港紅籌國企等股票為主,亦有一些會投資於國內的A股及B股市場,特別是A股在去年表現十分突出,令這些個別中國基金能夠突圍。
中國類基金在去年有不俗的表現,某部份可以達到6成至8成的升幅,而在今年頭4個月有8至12%的回報,四月初至今的表現則因為憂慮中國經濟過熱而回軟。不過有個別表現突出的基金,仍可以錄得正回報。
假如讀者相信中國經濟可以軟着陸,那麼現時國企股的調整,反可令股價回落到值得投資的水平。
尹可豐 美國銀行(亞洲)副總裁
(「中國企業有哪一個環節現時值得投資?」現誠邀《蘋果》讀者寫下看法,並附上姓名及聯絡電話,傳真至3150-8696。我們會在節目中抽出一位朋友。美國銀行(亞洲)將會送出足金金猴一隻作為紀念品。此欄摘自上周五美國銀行(亞洲)特約:新城財經台「基金KINGKING傾」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