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治走向兩極化

特區政治走向兩極化

史文鴻

特區的政治生態,已經發展到兩極化的境地,一方面是政治權威主義,強調掌政者所做的一切,都是像家長一樣,充滿一片苦心,為子民百姓的好處着想,只要求子民百姓對掌權者有多點體諒和欣賞認同。

權威主義管治之弊端
九七回歸後,特區政府施政就朝着這個方向進發,建屋八萬五是為了廣大市民安居樂業;不起訴胡仙及維護犯錯官員,是使管治架構穩定;確認公安法、居留權釋法及為二十三條立法,都是為了確保社會及國家安全穩定。
權威主義管治表現最差之處,除了漠視社會不滿,在犯錯後希冀蒙混過關,不正面承擔錯誤後果:難道公眾不知道八萬五早不存在?為了搞好經濟,先要完成二十三條立法,但是最終也是要為全力搞好經濟,才擱置立法!
特區權威主義管治之下,多番政治失誤,導致失去管治威信,更引發民怨沸騰,民粹主義也就應運而生。

特區民粹主義的形態
民粹主義泛指社會上的通俗政治見解,可以是構成一大群人或更廣泛的民意,它不同於種種政治立場,如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等較完整的政治信念體系,往往只表現對一些政治事件的反應,或在群眾一些政治訴求之中。特區成立以來,種種零星示威,甚至○三年七一遊行,都是典型帶有民粹主義色彩的政治現象,表現群眾政治的不滿。
事實上,無論政府或政黨,面對民粹主義的表現,都有責任將這些訴求轉化,融滙為宏觀的政治信念和實質的政策,面對七一遊行,政府和政黨就理應推動政府改善施政,使市民大眾生活得更穩定安心。更長遠的,是如何轉化群眾不滿成為具建設性、宏觀及全面的政治識見和取向。

如今特區的另一種政治危險取向,是有政黨坐民粹主義的順風車。無可否認,民主黨派見到市民對特區政府施政的不滿,將這力量「巧妙」地轉化為「還政於民」,內容不是說如何代表市民改善施政及推動經濟及民生穩定發展,而是透過一次次具社會耗損的示威方式來爭取○七及○八普選。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七及○八普選如何可以改善如今及未來施政呢?這個鼓動群眾示威爭取的政治取向,不但與《基本法》要求立法會協商的基調不脗合,也傷害各政黨之間及支持政府的合作關係。
若大家撥草尋蛇看清事實,更意味民主黨派無心政治實務及協商,利用爭取○七及○八一步到位的單一政治議程來爭取更多選票,這無疑是切合民粹主義簡單的政治訴求,但也明顯是政見短淺的表現。筆者有理由相信九月大選之後,民主黨派拿到他們迎合民粹主義的手法得來的政治注碼,再來作政治上及政制改革上討價還價的本錢,但是這算是政治忠誠還只是策略呢?

第三路向
筆者不願見到的是,特區的無能權威主義及民主黨派政治空洞而又迎合民粹主義的政治手段,兩者只是一個劣質政治銀元的兩面。香港政治要擺脫政治權威,及為反對而反對的兩種負面形態,走向互相尊重的妥協合作。政治要務實,搞好經濟、民生福利及循序漸進走向全面民主。
……………………………………………………
史文鴻 作者為自由黨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