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投資者的習慣與市場文化與香港大大不同,以美國為例,散戶多透過持有基金參與股市,其倚賴股評的程度遠不及香港,而香港散戶愛炒出炒入而不喜長線投資,亦是他們倚重股評的原因,除非證監會有意變相取締短線炒賣,否則,把所有註冊人士歸類為「分析員」,並作出諸多限制,將會嚴重阻礙資訊流通,對小股民非常不利,亦不公平。事實上,只有長線投資而沒有短炒的股市,將大為削弱流通量,對誰也沒有好處。
證監會一直予人一種抗拒短炒投機的印象,殊不知任何打擊這類活動的措施,都會削弱市場的效率,降低流通量,破壞股市的最根本集資功能,亦令投資者卻步。事實上,炒賣投機活動並沒有甚麼可怕之處,經濟學家一直承認投機活動對市場有正面作用。
對於分析員的利益申報及買賣限制要求,亦明顯過嚴,不要忘記,分析員及證券從業員如其他行業一樣,只是一份職業,本身也有投資及資產增值的需要,既為家庭,也為個人退休考慮,本來就跟其他投資者無異,故禁止他們買賣或嚴格限制買賣其評論的股票,並不公平,在某些角度,對投資者亦不公平。譬如說,某分析員自己買了1隻股票,目標是3至6周內上升25%,股價在第3天呈技術突破,上升了4%,由於新例規定他不能推介30天內曾買賣的股票,因此他不能及時向公眾推介,這又是否合理呢?這只是其中一例,其實建議的限制還有很多漏洞。要監管從業員之利益,現行條例已十分足夠,若要增加條例,必須非常謹慎,勿因噎廢食。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