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最常犯的毛病,是往往在大市顯著上升時,才問應在哪一水平入市,又或者眼見股價急升後才追貨,但在買進之後又擔心會買貴貨。存在這種搖擺不定的心態,其實是因為知到高追的風險,而接火棒亦往往與投資者在大市已累積了一定升幅後才入市買貨有關。但其實各位有否想過,投資股票也好、投資外滙也好,最佳的入市時機,往往是在價格急挫之時呢?
投資者或會質疑,趁低吸納與撈底,究竟有何分別呢?最大分別是,前者是眼見跌幅已脫離基本面時才入市,而撈底則存在一定的投機成份。作出撈底行動時,投資者的機動性必須較強,因為預測的底位一旦失守,投資者必須即時止蝕,以減低損失。
以近日國企股的走勢為例,國內推出宏觀調控措施時,不少國企股即時急挫,其中尤以金屬類股份的跌幅最為顯著,這是因為市場憂慮國內建築業的前景,擔心金屬業的發展亦會受到影響。
這些國企股在跌浪開展初期,跌勢是受基本因素改變所推動,投資者如果單看技術因素入市,在這些股份跌至10天或50天平均線時作出吸納,這個行動便是「撈底」,結果當然是損失慘重。不過各位亦毋須氣餒,因為撈底的成功率一向十分低。
相反,當國企指數於上周三跌穿4500點的關口,並在周四下試4100點的水平時,開始有點不理性的迹象。因為連不受宏觀調控影響的航空股、糧食股及電力股都急劇下挫,投資者看來已容忍不了大市跌勢,因而爭相沽售國企股套現。由於這些投資者在沽貨時未有考慮基本因素問題,故此沽壓通常亦不會持久,這代表大市的跌勢快將完結,而這時往往亦是投資者入市的時機。
投資者應緊記,投資氣氛最差時,往往亦是最佳的入市時機。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