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事情,已經很Out很Out了,但還是有那麼多人很缺乏時代脈搏地在做着。
例如生活類:把手錶戴在右腕。乘飛機時把餐具悄悄收起來帶走。出言性騷擾空姐或向她留咭片。男人開始戴一隻小金圈的耳環而不是在耳珠上釘兩顆小鑽石。鑲金牙。參加去北京的旅遊團節目包括上長城和遊故宮,回來後與朋友分享他站在八達嶺時,領會到「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情。去上海「新天地」消費。把「中英人民友誼萬古長青」這句話掛在嘴邊,並且還會用有中國特色的英文說LongLiveSino-EnglishFriendship。喜歡黎明的歌(但母親和嫲嫲依然喜歡卻不算)。收藏李小龍紀念品。不懂任何外語而把一切能欣賞西方文化的華人稱為「洋奴」。說自己曾經投身過「火紅的年代」。
還有品味類:到今天仍然對梁錦松和伏明霞的愛情生活感到強烈的好奇。告訴別人如果你是台灣居民你會投連戰宋楚瑜的票。只有三十八歲但手指尾已經留指甲。從小立志讀大學一定會選中文系。迷戀馬英九。上中國城夜總會以示擁有巨大的消費財力。
還有其他雜項:告訴朋友你從何文法時代已是《成報》的讀者。看柴門文的漫畫和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而深受感動。家中收藏逾百個日本超人玩具。看VCD版的《雍正皇朝》。以張藝謀的《英雄》為題寫社會學博士論文。熱烈討論劇集《走向共和》的時代意義。覺得羅文之死比「哥哥」張國榮之去更令人哀痛。
當然,還有到今天還堅持認為董建華應該辭職下台。
另外有一些事情,本來很Out,但經過大美帝國的文化霸權重新一包裝,突然又變得很In,像研究耶穌。
還有一些事情,貌似是很Out,其實屬於很有品味的懷舊,而懷舊,在歐美的小資產階級之間永遠流行。這一類曖昧的事情,包括喜歡鄧麗君和周璇的歌,記得《亂世佳人》裏奇勒基寶每一句要命的對白,以及對殖民地時代的一切眷戀和欣賞。
也有一些事情,表面像懷舊,實際上是Out,例如看老夫子漫畫、欣賞白雪仙和姚蘇蓉。
但有一些事是永恒的In的,例如去日本北海道、看黑澤明,例如學習意大利文,而且擁有一座農舍的物業在Tuscany,長年租給一個英國的退了休的銀行家,經營做一家小旅館,而你的朋友沒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