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討論發展至今,其中一個常見的論述是普選會令福利主義抬頭,導致社會開支大增,拖垮經濟,令香港變成福利主義社會,所以應該要有「均衡參與」的政治制度,全面普選不可行。
在政改討論中,社會福利成了推遲甚至拒絕民主普選的理由,而福利主義又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至少,成了大商家眼中的魔鬼。只是,大家都沒能明白,為甚麼民主會理所當然地變成福利主義?福利主義又為甚麼理所當然地會拖垮經濟?還是,這一切都只是幌子,其實是既得利益者維護自己優勢的藉口?
看看現今的香港社會:貧富懸殊,堅尼系數高踞世界首五位。壟斷頻仍,由豬肉到超市到汽油到地產,全都是大商家壟斷下的生財工具。綜援一減再減,醫療收費一加再加。即使經濟復甦,也只見李超人榮登亞洲首富的榮耀,鮮見打工仔分享到復甦的成果。
至於榮登最奇怪論調榜第一位的是:「為甚麼人多就可以話事?」民主本來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當然,每天坐在冷氣房的大商家最希望自己成為話事的少數,因為其他人交稅沒他們多,所以嗓門不及他們大。大概,最適合他們的,是小圈子和委任,不是民主。
可惜,民主是全香港人的福祉所在,香港人也不願再任人擺布。那些只懂以「福利主義」作擋箭牌的大商家們,還盼你們與時並進,與香港人共同迎接民主的來臨。
林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