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攻伊中國抽水

美國攻伊中國抽水

一年前,美國遠征伊拉克,以及開展更大規模的「反恐戰爭」,若說有甚麼國家從中得到好處,就非中國莫屬了。從各個方面來看,美國攻打伊拉克是天賜給北京的禮物。
在九一一前,中國漸漸進入華盛頓的射擊瞄準圈內。有這麼一種說法,蘇聯崩潰後,中國成了美國唯一新對手,強大得幾與美國平起平坐,可以挑戰後者,而這種說法甚囂塵上,已成一股氣勢。
中國與伊拉克或其他「流氓國家」其實不同,並未被視為迫在眉睫的威脅。更確切點說,中國被看成一百年前的新德國,統一不久,剛開始繁榮,並準備在世界舞台上大顯身手,因此需要加以監管、馴服和抑制。
中國不斷增加軍費預算,或顯示出北京的好戰意圖,因而引起關注。北京每次購買現代化武器,例如從俄羅斯購入戰鬥轟炸機或驅逐艦,都受人注目和議論。《與中國的衝突》之類書籍則汗牛充棟。
在許多方面,中國代表了一種理論上的威脅,侯賽因卻從未能夠做到此點。舉一個例,中國事實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有能力用這些武器攻擊美國。數年前台灣海峽局勢緊張時期,一名中國將領也確實出言威脅要攻擊洛杉磯。
最近,中國卻幾乎在雷達屏上完全消失。若說到涉及中國的新聞,則多半刊登在財經版,而不再是頭版或社評版。過去幾年,中國已成為經濟報道的對象,而非戰略上的目標。衝突的焦點似乎轉向人民幣兌美元滙率,急速增長的貿易赤字等方面;以及轉向這一個棘手問題:如果中國政府以龐大的美元儲備,作聯邦債券的買賣,而不顧美國的預算赤字,將出現怎樣的局面?
美國在世界貿易組織首次控告中國,聲言北京向入口的半導體產品徵收不公平關稅,才是目下的重大新聞。我們讀到的是,商務部長埃文斯赴北京告訴中國領導人,北京拒絕加快遵行世貿的規定,已令美國人「正在失去耐性」。
似曾相識吧。記者可以輕易地取出十年前的剪報,只要把「日本」一詞換成「中國」,就可幾乎不改動其他文字,重新發表一次。
對於這種進展,中國領導人必定覺得稱心滿意,因為這顯示中國早前被視為「新德國」,現在已逐漸被看作「新日本」,且非一九三○年代擴張好戰的日本。
當然,衝突總歸還是衝突,而北京也有理由擔心,其最重要的市場或會產生反彈,並採取保護主義政策。「外判」(將工廠遷往中國的簡單說法)現象日漸成為美國大選年討論的問題,這必然會令中國領導人的神經緊張起來。
但這樣做,要比把中國看作戰略敵手容易處理。美國的注意力愈是集中在中東,便愈會感到中國只是經濟競爭者,而非戰略敵手,這對雙方也愈加有利。
……………………………………………………
托德.克羅韋爾(ToddCrowell) 作者為前《亞洲新聞》(Asiaweek)資深撰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