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審計署揭露的特區隱憂 - 何洋

蘋論:審計署揭露的特區隱憂 - 何洋

97後,特首領導的特區政府躊躇滿志,希望能在其管治下,把香港的發展推向另一高峯,宏偉的經濟革新藍圖就在這樣的大氣候下產生。打從回歸後,特區政府推出的新政一浪接一浪,甚麼數碼港、中藥港、世界時裝中心、亞洲的多媒體資訊及娛樂中心等,相繼被提上議事日程。在1999年施政報告中,特首更提出要將香港打造成世界級大都會。毋庸置疑,這些政策背後是特區政府認為英國人能做的,我們要比他們做得更好的心態。事實上,特區政府這種「超英趕美」,不斷推出政績工程的心態並沒有因為亞洲金融風暴,政府連年財赤而有所減退。
備受審計署批評的維港巨星匯和應用研究基金,同樣地亦體現了特區政府那種要「超英趕美」的心態。以維港巨星匯為例,沙士過後,為令人們對多倫多重拾信心,加拿大便舉辦了一場龐大的音樂活動,作為其振興經濟政策之一。有見及此,惟恐給外國人比下來,香港理所當然要舉辦同類大型活動。最終香港人須為特區政府這種「超英趕美」的心態付出沉重代價。明顯地,不管這些政策能否真的為香港創造一番新氣象,帳單最後也要由廣大的納稅人支付。
更令人沮喪的是,立法會本應有責任去監察政府如何運用公帑,最少在這兩件事情上它的表現未如理想。由此可見,特區政府連年財赤,其制度根源實緣於特區政府好大喜功,積極推動政績工程和立會未能發揮制衡作用所致。即使立法會未能盡本份,《基本法》第107條本可擔當限制政府支出之責,可惜它形同空文,令香港慢慢走上「大政府,小市場」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