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最大的弱點,是人物。看西洋畫,人物畫是一個重大的類別,像荷蘭畫家維梅爾的《戴耳環的少女》,尋常人家的一幅肖像,流傳幾百年,今天,一個英國女小說家端詳着這幅無名女子的肖像,就構想出一個淒美的故事。
西洋畫的人物肖像是畫家兵家必爭之地,人物的表情豐富,人物內心世界的波濤與油彩一樣洶湧,大畫家如林布蘭和梵高,不論侍衞夜巡還是麥田星空的大場面畫得多麼磅礡,最後還是要畫一組人物畫向藝術史交上一張滿分卷,在人物畫之中,尤以一兩幅自畫像來簽上最後的名字。西洋畫的人物肖像,要在光影中捕捉神情,在色彩裏刻劃性格,像英國女王伊利沙白一世的肖像:狹小多稜角的臉龐,孔雀開屏一樣的大裙裾,蒼白的臉色,四百年過去了,在倫敦國家畫廊與這個女人相遇,她一生的故事活脫脫就在她的肖像裏。她的怨憤是建功立業的最大動力,而且她的眼神告訴世人:我雖然擁有權力,但我還在渴求愛情,我是一個不快樂的女人。
中國畫卻不精長人物。帝皇的畫像如康熙、雍正、乾隆,臉上沒有表情,畫家作畫的時候戰戰兢兢,一邊畫,一面暗自擔心着腦袋。中國畫的帝皇肖像不成氣候,因為帝皇和畫師之間是一種主奴的關係,統治者和藝術家的地位不平等。西洋畫卻不一樣,畫家登堂入室,與國王和王后說笑話,歐洲的君主尊重藝術,畫家在為法王路易十四作畫時,眼中的國王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因此,路易十四的肖像很神氣,畫像裏看得出是一個快樂的男人。
中國畫為甚麼不重視人物?因為中國文化輕視個人的價值,因為中國不像歐洲,沒有經歷過文藝復興,也沒有所謂浪漫主義,人從來沒有解放過。人物畫發達了,才會衍生人權,然後是創作自由。
中國畫裏的人物永遠是山水的陪襯,用道家的理論來辯解,是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份;用常識的角度來看,是因為在中國文化中,人的價值太渺小。中國的畫家不必在一個「人」字上下功夫,山水畫裏的人,不是左下角一座茅舍裏夜讀的文士,就是右下角持杖登山的樵夫,而且臉孔是空白的,不必細畫五官。
為甚麼中國政府不會容許它統治的蟻民擁有民主?從繪畫中就明白了。還是西洋畫的人物畫討人喜歡,縱使是宮廷的一幅合家歡,右下角必有一頭跳躍着的小狗,牠有生命,牠有表情,牠的快樂,在畫家靈光的筆觸裏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