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快到了,但全世界首次有哺乳類動物不要爸爸了。繼複製(cloning)後,科學家創出另一種革命性的生殖技術──單性繁殖(parthenogenesis)。日本和南韓科學家將兩隻雌鼠的卵子結合,成功培育出幼鼠,過程中不需要精子,幼鼠沒有父親,只有兩個母親。
其實這種「處女產子」的單性繁殖在動物界一直存在,蜜蜂、螞蟻、蚜蟲、火雞與多種魚類和爬蟲類動物,都可以單性繁殖,或種孤雌繁殖,即雌性蛋卵不用受精也能生長成下一代,但這是首次在哺乳類動物上實現。
哺乳類動物繁殖下一代,本來需要結合雄性和雌性的染色體。因為兩性部份基因各有不同的「遺傳標記」,若胚胎感應不到兩套遺傳標記並存,就極難正常發育。
日本東京農業大學與南韓漢城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卻想出方法克服遺傳標記障礙。他們先用基因改造技術培育一隻雌鼠,令雌鼠缺少了兩個帶有雌性遺傳標記的基因,然後把牠的卵子遺傳物料,混進另一隻普通雌鼠的卵子內。
兩卵結合而成的卵子,被化學方法刺激生長成胚胎,然後移植進母體內孕育。胚胎果然被改造鼠沒雌性遺傳標記的基因「騙倒」,以為是雄性基因,胚胎得以成長。
研究員用這方法培育出兩隻雌性幼鼠,一隻拿來測試,另一隻則養到成年,並讓牠跟普通雄鼠交配,生育下一代,至今仍然健康。牠被命名為「輝夜」,即日本童話《竹取物語》中那個破竹取出來的女孩。研究結果刊登在新一期英國《自然》科學雜誌。
依此研究結果,理論上兩個女人是有可能用類似技術生育下一代。但東京農業大學研究員河野友宏說,他的研究目的只是想更深入了解遺傳標記和胚胎異常成因:「昆蟲能單性繁殖,就算雞也能改造到可以單性繁殖,我想找出哺乳類動物為何不同。」
河野說,研究結果印證了是遺傳標記阻止哺乳類動物單性繁殖,確保繁殖不能少了雄性。
澳洲悉尼大學的專家勘貝爾和帕特里克.譚也表示:「在我們充份了解基因遺傳標記在發育中的角色和規律前,父親看來仍有需要參與繁殖。」
路透社/美聯社/英國廣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