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
世上的大都會都有上千萬人口,這是他們容許本國人口自由進出的結果,香港是少數例外。
記得居港權問題展開熱烈討論時,政府曾以人口可能因而大增去嚇唬港人,效果相當明顯,可見港人中不想大陸人來分薄既得利益的傾向相當普遍。
這是明顯的區域歧視。港人在外國出生的子女有居港權,惟獨在祖國大陸出生的不可以,道理何在?其實大多數港人都來自大陸,自己來了,卻不想別人跟着來。心態一如一些自私的地鐵乘客,自己未上車前,嫌人阻住門口;上車後,卻嫌未上車的人,為何這麼迫還要擠進來。
香港人作了這樣的選擇,既忘本又不近人情,並且放過了一次重新令經濟起動的好機會。我擔心,在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裏,香港都得承受人口不足的苦果。
大陸早年也實行人口管制,要有戶籍才可以在一個城市裏居住。結果人口沒有流動,人才未能好好利用,社會進步很慢。
改革開放後,容許願意冒風險的人到城市去找生活,城市人口倍增。這批從農村來的人,雖然學歷不高,但很有拼勁,甚麼都願意試,又不怕吃苦,很快成了社會一股動力。我在國內做生意的時候,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感到這股動力;他們滿懷希望,努力尋找更美好的生活,情形跟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差不多。我相信正是這一股意志力,才令中國近年的經濟發展得這麼快。
可惜,傳媒常把這股力量描述成「盲流」,以至香港人以為要避之則吉,令香港至今無法分享這股歷史潮流的動力。
現在香港雖有不少招攬國內專才的計劃,但多數條件苛刻,手續繁複,更像是阻礙人才來港的計劃。其實,人才向來不是靠行政手段招攬得來的,而是在經濟活動中衍生成長的。先要有經濟活動,才有知識積累,經驗增長。香港很多企業家都是在這種環境下冒出頭來。相信如果以現時專才計劃的標準去衡量,可能連當時的李嘉誠也不合格。因此,與其讓政府自作聰明,不如讓市場進行天擇。
我最怕下屬自以為是伯樂,請人時左揀右揀,結果把大量人才拒於公司門外。我寧願下屬不拘一格地用人,公司內才有更多人員流動,讓不同人才找到適當崗位。
香港的情況其實差不多,只有在人口自由流動的情況下,才可接觸到更多人才,才能讓不同機構找到各自所需的人才,令香港經濟有新動力。
此外,從人權的角度來看,行政機構應盡量提供人民遷徙的自由,及選擇工作的自由,人民才有更多機會找到喜歡的工作,過更幸福的生活。若我們真的想推動全球走向一體化。我們就要逐步消除對人類自由種種行政上的限制,這對全人類都有好處。
有人或會擔心,香港是否有能力容納更多人口。實際上,香港尚有八成土地未開發,即使增多一倍人口也應該不會有大問題。到真的容不下時,可以考慮把鄰近地區納入香港版圖,世界其他大都會便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現時,常有人批評香港的公務員體系太大,要裁員減薪又不容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要他們服務更多人口。如果香港的人口可增至一千萬,不用動手術,也可以把公務員體制合理化。
當然,讓更多人來港必然衍生很多問題,無論是福利、治安、基建、環保等都會一時負荷不來。但這是發展過程中必要面對的問題,總比讓香港一步步走向沒落好。我寧願看到香港在混亂中進步,也不想看着香港在平靜中沒落。讓我們大膽一點,開放邊界,讓更多人來港謀出路,屆時香港必有另一番景象。
……………………………………………………
作者為中原集團主席,文章逢星期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