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弊語言攻陷政改討論

偏弊語言攻陷政改討論

陳慎慶

特首董建華向人大常委副秘書長喬曉陽提交報告後,香港的政改討論已進入另一個階段。儘管特首臚列修改兩個普選選舉法的九個因素,進一步阻礙港人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民主訴求,政改討論仍應繼續進行,港人也應積極表明立場。近日一些有關政改的討論,看似客觀論述,卻是充滿偏弊的政治語言,容易誤導政改討論方向。
首先,是所謂政改爭拗源於香港與內地的「文化落差」。葉國華近日呼籲民主派主動解開北京兩個心結,好讓中央放心香港進行普選。他指出中港現有的政改分歧,源於香港與內地的文化落差,說明香港還未準備好普選。《明報》記者在有關香港政情分析的文章,討論香港官員難以取信於北京官員時,也毫不猶豫地提出「香港與內地的文化落差,相信還要相當時間的磨合」。
甚麼是「文化落差」?較寬容的理解是,中港兩地存在政治文化差異,導致中港互不信任。更多時候,是要提醒港人從中央的觀點看政治問題,在政治現實的限制中作出選擇。從上可見,「文化落差」的潛台詞,是叫港人接受中央提出的條件,在民主理念和普選訴求上,作適當妥協。問題是,港人要妥協到甚麼程度,才能解決所謂「文化落差」,滿足中央的條件?如何保證妥協不會導致港人民主訴求的不斷倒退?因此,「文化落差」並不是客觀分析政治狀況的論述,而是在政治立場上向中央傾斜的話語。

另一些近日開始使用的語言,是所謂在政改討論上要「撇除個人喜惡和唯我獨尊的心態」。前布政司鍾逸傑在報章撰文,提出改變選舉特首的方法必須逐步進行,以免引致社會動盪不安。他說:「我們需要以冷靜和理性的態度來討論這(政改)問題和作出決定,我們也要撇除個人喜惡和唯我獨尊的心態。從維持香港穩定的角度而言,政治實驗實在太奢侈了,我們無法負擔失敗的後果,代價太大了。」他建議在八百名選舉委員會的設計上,擴大選舉委員會的選民基礎,使其符合《基本法》中,「廣泛代表性」和「民主、開放的原則」。
鍾逸傑文章的問題,在於把港人普選特首和立法會的民主訴求,低貶為「個人喜惡」和「唯我獨尊」的心態,暗示普選特首會帶來香港社會的不穩定。儘管他並沒有提出充份論證,說明普選特首和社會穩定的關係。
事實上,許多學界多次指出,普選才能解決特首缺乏認受性的問題,以及政府和社會的緊張關係;而特首缺乏認受性,與政府和社會的緊張關係,正是香港社會不穩定的來源。其次,擴大選舉委員會的選民基礎,與全民一人一票普選特首,到底哪種選舉辦法更接近「廣泛代表性」和「民主、開放的原則」?港人應可作理性判斷。從上述分析,可見所謂「撇除個人喜惡和唯我獨尊的心態」,是比「文化落差」更露骨的政治偏弊語言。
在種種關卡和限制中,港人應駁斥各式各樣的政治偏弊語言,繼續積極和理性地參與政改討論。
……………………………………………………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