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位於香港仔的新加坡國際學校發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涉及三十九名學生、學生家長和員工,全部毋須入院治療。衞生署初步懷疑病者進食了蝦,感染副溶血性弧菌所致;該署警告,夏天爆發食物中毒個案風險較高,籲市民注意飲食衞生。
衞生署昨日證實,新加坡國際學校六男和三十三女的患者,年齡由八至五十七歲,當中包括一名學生,其餘是學生家長及校內員工。他們於本月十七日出席學校的運動會後,曾進食由一名學生家長準備的食物,包括蝦。在進食過後的三十六小時內,他們相繼出現腹瀉、肚痛、惡心、發燒及嘔吐等症狀,但全部毋須入院,情況穩定。
衞生署的調查顯示,個案屬於細菌性食物中毒,由生熟食物交叉污染引起,初步懷疑患者感染的是副溶血性弧菌。該署已安排病者接受糞便樣本化驗。食物環境衞生署人員已到過準備食物的學生家長住所,收集環境及食物樣本作化驗。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副教授胡釗逸表示,副溶血性弧菌存活於海水中,亦可存活於海產上。人類若進食了受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而又未煮熟的海產,逾九成半人都會出現腸胃炎病徵,包括最主要的腹瀉症狀,部份人更會肚痛及發燒。患者一般在一至兩日內自行痊愈。
本港今年首兩月已發生共一百二十八宗食物中毒事件,共五百一十六人受影響。衞生署警告,由於細菌在夏天的高溫下可以迅速繁殖,故夏天爆發食物中毒個案機會較大,呼籲市民進食海產前徹底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