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這個多年沒有聽聞的名稱,近日又再在市場重現。繼本月初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了8項冷卻經濟過熱的措施,企圖遏抑內地過熱經濟後,國家統計局亦公布了國內首季的GDP增長高達9.7%,市場開始預期第2季GDP增幅更可能出現雙位數字,中央實施「宏觀調控」看來已無可避免。問題是,這調控是只針對某些過熱的行業,如鋼鐵、房地產,還是整體基建層面。
由於市場暫時估計國內重點降溫行業將集中在鋼鐵、鋁材及水泥等原材料公司,故近日這些股份跌幅較大。由於國企指數的3大重磅成份股──中石油(857)、中石化(386)及中國人壽(2628),近日的跌幅「相對」較小(註:不是沒有下跌,只是跌幅相對小),某程度亦減慢了國企指數的跌勢,故國企指數近日的跌幅,不能反映近期國企股出現的小股災!托着重磅股,有秩序地沽售其他國企,可能是大戶減持的策略。
早前市場廣泛報道日本投資者大舉投資國企股時,筆者便在本欄指出,此乃國企股到頂的「明燈」,看來此「明燈」亦頗準確。
近日多份報章的財經版,皆有報道多間外資大行紛紛發表看淡國企股的研究報告,當中有些甚至建議盡沽國企。筆者察覺股價下跌與研究報告被廣泛報道時,兩者存在一定的時差,很多時當這些沽售報告被大眾知悉時,往往已快到跌浪「中途」小休。切勿弄錯,是中途小休,不是趁低吸納。
由於中石油佔國指比重最高的關係,當其股價止跌時,則國企股的跌勢亦可望喘定,以中石油的圓頂跌幅粗略計算其首個支持位將是0.5位(約處3.46元),其次便是整個量度跌幅,即3.2元。
近期國企股因受宏觀調控消息的影響而反覆下挫,但很奇怪,不知為何近日中銀香港(2388)的沽空情況亦有逐步「激增」的現象,例如在日前(4月20日)其拋空金額達1.99億元,是當日沽空金額最高的股份。在4月19日其沽空金額亦排行第2位,僅次於長實(001),在4月16日其沽空金額亦再度成為榜首。基本上,在16、19及20日這連續3個交易日,中銀香港的每日沽空比率皆高逾35%,即每100股的成交當中便有35股是屬於沽空。
部份讀者可能猜測,中銀的沽空是因美國利率有上升機會所致,但綜觀滙控(005)、恒生(011)及東亞(023)等大型銀行股,他們的沽空比率並無明顯大增現象,反而有點減少情況,故此中銀的龐大沽空,可能不是單因利率上升所致,有可能是市場憂慮宏觀調控對中銀構成的衝擊。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