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股票和債券不宜作比較

陸叔理財:股票和債券不宜作比較

政府「五隧一橋」債券千呼萬喚始出來,於前日正式接受認購。今次債券的發行總值高達60億港元,其中25億元公開給全港市民認購,年期分為三種,分別為三年、五年及七年,而票面息率則分別為2.75%、3.6%及4.28%。若以五萬元一單位計算,在未扣除手續費的情況下,三年期債券的持有人每年可收取1375元的利息、五年期每年收息1800元正,而七年期債券的持有人,每年則可收取2140元利息。
在港府公布了「五隧一橋」債券的發行細節後,即時有投資顧問表示,這批債券相比起市場現有的投資工具,吸引力並不足夠,故此並不建議投資者吸納。他們所持的論點包括:如果投資者持有藍籌股如滙豐控股(005),以1手400股每股115元計算,投入金額則約為46000元,而以滙控的息率約4.026%計算,投資者每年便可收取約1851元股息。相比起五年期的「五隧一橋」債券,似乎投資滙控更為吸引;另一個例子就是近日美元持續弱勢,投資者如果將50000港元投資在高息貨幣如澳元上,以三個月定存計算,投資者每年便可收取2429.9元,收益較七年期的「五隧一橋」債券猶有過之。

風險不同 回報有別
單看上述表面數字,我絕對同意他們的看法,但如果再想深一層,他們的想法便很有問題。要知道投資債券和投資股票及外滙,根本是兩碼子事,不應該作出比較。正如大家的廚房裏有了糖,並不等於不可以有鹽及胡椒粉的存在,因為我們用糖可以烹調出甜的味道,同樣我們亦可以用鹽烹調出鹹味,但兩者卻是不能相互代替。所以我們在考慮是否吸納「五隧一橋」的債券時,要考慮的問題並非投資股票的回報是否更佳,而是我們有否需要透過投資債券去平衡自己投資組合內的風險。
而事實上,雖然利息趨升,投資債券的風險較前為高,但如果投資者抱着長線投資的心態,以三年或五年作為一個投資年期,那麼債券價格的上落,根本不會影響投資者的回報。就算投資者真的在投資「五隧一橋」債券期間,突然需要資金周轉而被迫出售手上的債券,相信損失亦不會太大。投資者實不應為息口趨升可能拖累債券價格下跌而過於顧慮。
說句老實話,如果美元息口真的上升,屆時無論是所投資的滙控或澳元,價格亦可能出現顯著的波動,波幅或會比債券為高。由此可見,雖然此兩種投資產品的回報率較「五隧一橋」債券為高,但同樣風險亦相對較大,投資者反而要細心思考的是,應否將資金集中在股票或外滙投資上。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