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安樂死」問題不應迴避 - 盧峯

蘋論:「安樂死」問題不應迴避 - 盧峯

對於當年二十多歲的斌仔來說,往後的日子本該是多姿多采、生氣勃勃的;可是一次嚴重的意外卻把他的夢想、卻把他的期望打碎了;剩下的是終日卧在床上的日子、剩下的是生活起居飲食以至呼吸都要倚賴他人或機器的日子。斌仔對這樣的日子感到厭倦、感到氣餒實在一點也不奇怪。也許正是因為厭倦及氣餒,斌仔最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以口銜筷子按電腦的方式寫了一封信給特首及立法會,希望他們同意修改法例引入「安樂死」,好讓他可以「有尊嚴地離開世界」。
特區政府及立法會多數議員在收到斌仔的信件後,都表示無意修改法例引入「安樂死」,只是表示會為斌仔提供情緒輔導及協助。我們認為,為斌仔及他的家人提供即時情緒輔導及其他協助無疑重要,但從斌仔信件的內容可以看到,他對生活的厭倦及氣餒並不是一時的情緒低落,他要求修改法例引入「安樂死」也不是一時衝動的建議,我們希望政府、醫院及社會服務團體對斌仔及他的家人提供的輔導及幫助不能只是一時或短期性的,而該是持續及長期的;只有當斌仔或類似斌仔這樣的病人了解到他們不是社會或家人的包袱,也沒有被社會遺棄,他們才可能恢復鬥志。
除了輔導及支援外,我們認為斌仔提出的「安樂死」問題也很值得社會正視及討論、也很值得社會深入研究是否有修改法例的需要。應該看到,現代的醫療科技雖然愈來愈發達,但很多頑疾例如癌症之類依然是無法醫治的;而在發病的過程中,病人不僅要承受極大的痛苦及煎熬,更要面對癌魔不斷吞噬自己生命的絕望。從病人的福祉來看,讓他們選擇少受痛苦、讓他們選擇有尊嚴的離去,實在是一個很值得考慮的處理方法。當然,要實行「安樂死」涉及很多複雜的問題,例如醫護專業是否接受「安樂死」的概念、是否願意為病人進行「安樂死」的程序;例如醫療制度會否只以病人的意願而不是成本效益的角度處理「安樂死」的問題;例如如何防止病人不會因一時的衝動及失落而作出「安樂死」的決定;例如如何避免有人濫用「安樂死」程序危害病人生命……等。
這些問題並不是短期可以達成共識、也不是短期可以找到解決辦法的。荷蘭引入「安樂死」的法例已有好幾年,但是荷蘭政府依然在不斷的研究這些問題及修改進行「安樂死」的程序及規定。
我們認為,特區政府雖然短期無意立法引入「安樂死」,也可以透過法律改革委員會或其他途徑正式就「安樂死」問題作諮詢,讓醫護團體、社會服務團體、宗教團體及公眾可以就「安樂死」的原則及實際問題發表意見,以凝聚共識及作為日後立法的參考。到時候,我們希望斌仔及其他面對頑疾的病人及家屬也可以積極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