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反對發債投資基建 - 何洋

蘋論:反對發債投資基建 - 何洋

透過將五隧一橋的收入以發行債券的形式套現,政府計劃推動香港債券市場發展的第一步業已邁出。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更希望是次發債有助鞏固本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並鼓勵更多私營機構發債集資。事實上,政府的發債大計還只是剛剛開始。在3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內,政府便披露有意發行200億元債券,以作投資基建項目之用。
據預算案透露,發債目的在「開展對本港有長遠經濟效益的基建工程及其他投資項目」。我們擔心的是以香港今天的發展水平,到底還有多少這類「長遠經濟效益」的項目有待發掘。這可不是我們杞人憂天,近年日本政府便曾大量浪費資源去構建起一條一條無人問津的道路和橋樑等基建項目以「刺激經濟」,日本在這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退一萬步來說,以發展水平比我們低的中國來說,即使是一些表面上「必須興建」的基建項目,其結果往往出人意表。就拿海南省為例吧。由於該省四面臨海,築建一條能貫通該省與內陸其他地方的鐵路,理應屬於有「長遠經濟效益的基建工程」吧。事實卻不然。這條投資48億元人民幣的粵海鐵路,曾被形容為寶島生命線,亦曾經被稱為戰略行為與經濟策略的完美組合。但自去年1月通車以來,一直虧損。它現在每天的收入不到6萬元,可是僅銀行貸款每天的利息便要30多萬元。
由此可見,要決定哪一個基建項目是否有長遠經濟效益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使是私營企業,對項目的效益評估亦不能十拿九穩,更何況毋須賠上自己口袋裏金錢的政府官員。我們的立場很簡單:政府毋須發債,那些真的有「長遠經濟效益的基建工程」就留給私營部門去辦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