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近日公布的3月份經濟數據顯示,內地經濟有走向過熱迹象,市場對內地加息的憂慮加深,拖累國企紅籌股昨日急挫,基金沽貨甚重。多家美資證券大行過去數天分別發出降低中國投資評級報告,摩根士丹利認為,中國及香港股市投資風險是亞洲最高的,因此建議盡沽中國概念股。荷銀更認為國企指數可能跌至2800點。
原材料國企股繼前日下挫後,昨開市進一步急跌,有如遭洗倉,恒生國企指數昨一度跌256.96或5.55%,至4369.43,尾市才稍為喘定,收4447.66,急跌178.73,創2003年12月18日以來新低,跌幅超恒指,達3.86%。如與4月8日高位5037點比較,6個交易日累計跌幅9.7%。
國企股成交金額更超過恒指成份股,達57.8億元,佔港股總成交154.36億元的37.45%。
紅籌股昨日的拋風也轉劇烈,紅籌股指數收1335.23,下挫2.60%。
中國公布3月份投資增速雖較首2月的53%有所減慢,但仍達到43%,其中政府多番強調要嚴控的鋼鐵、水泥及電解鋁行業,首季度投資增幅更高至107%、101%及40%,同時首季生產價格指數漲幅更高至14.8%,市場憂慮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措施會陸續有來,上述三個行業及機械類股份,以及業績欠佳股份成為重災區。
大摩認為,除中國有加息壓力,倘美息轉向,對亞洲市場的打擊,會較上次1994年為大,澳洲及中國將首當其衝。大摩更建議將投資組合中的中國概念股比重由4.4%降至0%。
荷銀證券更指,恒生國企指數最多會由1月5日高位5391.28下跌一半,即約2800至3000點水平。
不過,一日資基金經理則相信國企股即使出現調整,亦未必如荷銀般悲觀,因為人行現今可用的調控工具已較1994年時增加,加上銀行及農業今明兩年都需要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去推動改革與發展,故相信中國政府不會急煞車,國企首季業績亦多數續有增長。不過,他估計美國游資或會因美息提早上調而抽走,令市場短期出現反應過敏現象。
亨達投資顧問聯席董事黃敏碩亦同意,荷銀報告的看法傾向極端,他指消費品、出口、公路及電力股長線仍值得考慮。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稱,隨着貿易易差擴大,即使中國政府不採取措施降溫,第2季中國經濟增長亦會因而自動減慢,但認為國企股股價已太貴,維持其國企股跑輸大市評級。
調整周期年中始結束
花旗美邦則相信,調控措施會陸續出台,對長期增長有利,但對資產價格則屬中性,對基本原材料供應商更屬壞消息。
德盛安聯資產管理零售業務總監溫婉容說,該行相信恒指國企指數還有下調空間,預計會下試4000點,原因是關注到個別新公司上市質素欠佳及部份國企股業績令人失望,會影響投資氣氛,加上宏觀調控措施繼出,相信國企股調整要到年中才會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