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香港滄桑 電版水印初次曝光<br>「會說故事的鈔票」展覽

見證香港滄桑 電版水印初次曝光
「會說故事的鈔票」展覽

【本報訊】一張張花綠綠的鈔票,不僅教人眼花撩亂,上面的銀碼更教人怦然心動。紙幣上每個圖案、每個花紋都紀錄了香港從小漁港發展成大都會的滄桑演變。香港上海滙豐銀行與香港文化博物館將於下周三舉行「會說故事的鈔票」展覽,展出多款新舊鈔票;負責設計03年新鈔票的滙豐銀行設計創作高級經理古正言昨日透露,數個仍未「曝光」的一百元新鈔設計方案草圖,以及多款印鈔電版和水印將首度在展覽中亮相。

反映不同時代面貌
古正言說:「銀紙反映到唔同時代嘅社會面貌。」他拿着一張大小有如袋裝書的五百元舊鈔票,闡釋當時五百元俗稱「大棉胎」,由於面值龐大,坊間流行將紙幣以不同方法對摺,方便收藏識別。
該展覽為期七個月,主辦機構會分四個時期向普羅大眾呈現本港鈔票的發展史。一八四五至一九○○年是香港紙幣的「草創」時期,首張鈔票在一八四五年面世。當年的鈔票設計簡單,水印蓋滿整張銀紙,紙幣在英國印刷後要由銀行總經理及總會計師逐張簽名、蓋印、寫日期。一九○一年至一九五九年,紙幣的面積依然巨大,最大面額鈔票是五百元。「當年一層二千呎樓都唔使十萬,五百蚊經已喺好大嘅數目。」

03年統一保安特徵
一九六○至二○○三年是本港鈔票史的第三階段。紙幣的防偽特徵不斷加強,七十年代首次在紙幣加入金屬線,銀紙的水印也由最初的羅馬女神像變成鐘樓、立法會大樓等香港景點。紙幣的流通量大,銀行於是開始將銀紙「縮水」,推出面積較小的設計,方便市民使用。
二○○三年,香港三家發鈔銀行正式採用統一保安特徵設計鈔票,古正言是滙豐首位負責設計鈔票的華人設計師,他當時為新鈔設計了三套方案,未有採用的一百元設計草圖,將在展覽中展出。
今次並會展出由恒生銀行送贈的新舊滙豐銀行總行純金模型,而一家外國銀行則送上位於滙豐總行門前兩隻銅製獅子「史提芬」和「施迪」的金製造像。滙豐已為展覽購買了逾千萬元保險。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明基全笑言,雖然今次展品的價值不是最高,但保安肯定最嚴密。

於一九三五年落成的滙豐銀行總行(中)。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