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沽金爭拗耐人尋味

國際視野:沽金爭拗耐人尋味

金價欲升還回,主要受美元轉強所致,換言之黃金價格過去不斷攀升,原因是美元持續貶值,投資者將部份資金用作hedgefordollardecline而已,若以歐元、英鎊或澳元等計算,黃金的升幅可謂不值一哂!
金價一沉二十載,持有黃金者不但風險高(蝕價)、無回報(蝕息),還可能蝕了倉租,私人投資者因量少還可忍耐,擁有大量黃金作儲備的政府及中央銀行又豈有不動腦筋之理?
英倫銀行早於1999年夏季率先拋售黃金,導致金價創下250美元1盎斯低位,行動觸動了歐洲各央行之神經線,遂於當年9月共同簽署了「華盛頓協議」,同意在2004年9月之前按黃金儲備比例,每年沽售共400噸,5年合共2000噸黃金。今年3月,15國再度埋枱簽署華盛頓協議之延續,在未來5年加碼共沽售黃金至2500噸,然金價卻未因此而崩潰,反而躍躍欲升,當中有何含意?

政府央行各有想法?
日前有報道指法國和德國財長與央行行長在沽金問題上出現分歧,前者財長薩爾科奇希望央行拋售部份黃金儲備,央行行長諾亞則表示10月才決定每年是否出售100噸黃金;後者更有消息傳來,央行行長韋爾特基的下台,並非接受捷能銀行有關一宗酒店住宿醜聞,而是與財長艾克爾爭論出售黃金所得資金如何運用問題,空穴來風,究竟是因為財赤擴大需要沽金來填補,抑或有其他不可告人之原因?
隨着歐洲央行和單一貨幣的誕生,黃金儲備豐厚的法德兩國應該沒有揸那麼多金的必要,然則為何起爭拗?是因為有人認為沽得太少太慢,抑或預期通脹有重燃之機?從表面看黃金已失去其投資或儲備價值,但為何「金甲蟲」仍趨之若鶩?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