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
昨天,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舉行全國大選。在中共用「國家大,人口多,教育程度低」等理由,拒絕在中國實行選舉、更毫無理由不許香港人直選時;十億人口的印度,卻在進行自一九四七年獨立以來的第十四次全國大選,有多達六億七千五百萬合格選民將投票!七百五十個政黨,將角逐國會的五百四十五個席位,最後由贏者組閣並出任總理。
在比較印度的民主和中國的專制時,時常有中國文人強調印度的貧窮落後,經濟不如中國,以此作為中共專制統治的理由。印度在很多方面確實不如中國,印度人均收入五百美元,中國是九百多。每天不足一美元的貧窮人口,十三億中國人當中有三點五億,十億印度人中有五點三億。印度成年人一半是文盲,中國文盲率不到一成。但印度在這樣的國情下,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成功地實行一人一票的選舉,那麼為甚麼上述條件都比印度強的中國卻不能實行多黨政治?唯一的解釋就是共產黨專權、專制、專橫,把中國人當作政治奴隸。
印度的經濟比中國落後,不僅根本不是其民主制度所致,恰恰是它拒絕市場經濟、排斥西方、長期實行甘地、尼赫魯那套社會主義大鍋飯的國營計劃經濟導致的。
幾年前,我曾在新德里採訪過印度現任國防部長費南德斯(G.Fenandes),他毫不諱言說,印度經濟落後的主要原因在於甘地的社會主義思想。那種均貧富、視平等至上,不看重自由(競爭)的烏托邦政策,窒息了印度。另外,由於曾被英國殖民統治,印度知識分子精英集團有強烈的反西方情緒,導致尼赫魯長期實行左傾的「不結盟」政策,和西方「絕緣」,和貧困的第三世界「結盟」。
在印度獨立後的五十多年中,尼赫魯家族主導的「國大黨」竟執政長達四十四年!在九十年代前的三十多年間,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平均才三點六;尤其是最左傾的七十年代,經濟增長才百分之零點八。
社會主義經濟導致低效率和官僚主義。據美國《新聞周刊》報道,一九八六年印度的國營鋼鐵業僱用二十四萬七千員工,生產出六百萬噸鋼。同年南韓的私營企業Pohan只用一萬員工,卻生產出一千四百萬噸鋼。一九九一年,印度開始經濟改革(比中國晚起步了十三年),結果立即出現變化;整個九十年代,印度經濟的增長率平均達百分之六以上。
去年美國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長率高達百分之八點二,成為過去二十年來最高的單季增長。但印度去年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長率竟高達百分之十點四,超過了美國。印度的外滙存底已突破千億大關,去年的經濟增長還超過中國,(西方很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的經濟數字有水份)。
雖然印度有七百多政黨,但其實主要由兩大黨爭雄:國大黨和人民黨(BJP)。國大黨有點類似美國的民主黨,強調均貧富,高稅收,平等至上,熱衷社會主義烏托邦。而人民黨的理念比較接近美國的共和黨,主張市場經濟,加強國防,印度第一,人民自信。
自九十年代中期執政的人民黨,其市場經濟和強大印度的政策,一直得到選民支持。這次大選,如果不出意外,人民黨將會大獲全勝,繼續執政;而國大黨拿不出吸引選民的政見,只好再打家族牌,以被暗殺的拉吉夫.甘地(尼赫魯的外孫)的遺孀為領袖,推出尼赫魯的曾外孫、英吉拉.甘地夫人的兒子的兒子來參選。但專家預測,這次國大黨將會繼續失敗,其國會席位將會減到少於五分之一,成為這個一百一十九年歷史老黨的最悲涼之日。
大選結果將於五月十三日揭曉。印度人民將再次做出選擇,他們要資本主義,要市場經濟,要個人發財致富,要向尼赫魯的社會主義、國大黨的計劃經濟齊聲揮手說告別。
……………………………………………………
作者為旅美中國學者,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