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格里斯沃爾德(DanielGriswold)
美國副總統切尼上星期訪華期間,重申布殊政府的立場,促請中國實施浮動滙率。與此同時,有美國參議員提出議案,列明在人民幣自由浮動前,美國將向中國出口貨加徵懲罰性關稅。
基於今年是美國大選年,華府的取態頗受選舉因素影響。很多美國人相信,中國政府憑藉低工資優勢,又蓄意壓低人民幣滙價,以維持中國出口貨競爭力,並藉此打擊進口。不少論者都引述數據,指去年中國對美國的雙邊貿易盈餘達一千二百四十億美元,以「證明」應向中國施壓。不過,這類批評其實愈來愈難令人信服。
假使中國固定人民幣滙率是為了阻撓外國貨進口,其成效可謂一敗塗地。二○○三年中國的出口貨值比前一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五,但同時進口貨值卻激增四成。世界貿易組織最近一份報告指出,對進口貨趨之若鶩的中國,已躍升為世界第三大進口國,排名僅在美國及德國之後,比日本、法國和英國都高。中國購入更多進口貨,更促使全球大豆、鋼鐵、橡膠、能源以至航運的價格急升。更重要的是,中國內需已完全抵銷整體對外貿易盈餘。據《人民日報》上星期報道,二○○四年第一季中國對外貿易錄得八十四億美元赤字。假如美國部份評論家所言不虛,人民幣與美元掛鈎是為了鼓勵出口、打擊進口,那為何中國國民向其他國家買入的貨品比出售的更多?
其實,中國對美雙邊貿易的龐大盈餘居高不下,其根本原因是中國專長生產在美國市場大受歡迎的廉價消費品,包括玩具、鞋履、衣服和家電等等。與此同時,中國民眾仍未有足夠財力,大量購買醫療設備、高階電腦晶片以及金融服務等較昂貴的商品和服務──而這些正是美國的出口優勢所在。但形勢正在迅速轉變。二○○○年以來,美國出口中國的貨值躍升了百分之七十五,同期出口其他國家的貨值卻下跌了百分之九。
此外,中國賺得的美元很多都回流美國,只是不用於購買商品及服務,而是購入美國國庫券。美國因此得以維持低利率,所有以按揭方式購置房屋或車輛的美國國民均蒙其利。
傳統的想法是,經濟繁榮的根基在於鼓勵出口,壓抑進口。中國進口貨大幅增加是有力的反證。實施自由貿易多年的香港,也證明鼓勵進口同樣可促進經濟發展。進口貨激增,迫使中國廠商提高生產效率,「大鍋飯」工人下崗,資金流向更具競爭力的新生行業和公司。
此外,中國已沒有生產指摽,企業只須迎合市場需求,存貨量因而大幅下跌。進口貨不但有助控制本地通脹,也能夠刺激生產力,加快經濟增長的速度。
與一般美國人的觀感相反,中國其實是市場很開放的發展中國家。美國著名中國專家拉迪(NicholasLardy)指出,中國對進口貨徵收的平均法定關稅,由八二年的百分之五十六降至○二年的百分之十五,落實入世規定將使關稅進一步下降;而中國進口貨值佔生產總值的比例,也由九○年的百分之十五增至目前的三成。相比之下,美國的進口貨值比例是百分之十四,日本僅為百分之九。
要抗衡美國保護主義勢力,中國政府的最佳策略莫過於繼續開放市場,積極推動自由貿易。配合入世的措施,應視為最低限度的改革指標。話說回來,中國應逐步將人民幣滙率自由浮動,但改革的方式和速度應遷就中國經濟的需要,而不是美國的政治周期。
……………………………………………………
作者為凱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貿易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凱托的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