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場偶然會出現一些怪現象,就是某正股價格不變,排隊買賣兩面的數量十分龐大,但其相關股證價格卻會自動上落。雖然這類股證為數不多,但在低波幅的市況下,自然吸引到不少投資者的注意。
有些情況,連筆者也不明所以。到底如何解釋這種現象?投資者又應否作投機性買入?
窩輪價格異常地自上自落,最有機會發生於一些街貨量較多的股證身上。公眾持貨量,數值愈低,表示窩輪大多會在接近合理價格附近買賣,但當公眾持貨量大幅增加,市場價格便有機會受到供求力量及投資情緒所影響,價格偏離的情況時有出現。
發行商有責任為窩輪提供足夠的流通量,特別是在股證推出初期,做法包括為股證提供較窄的買賣差價、足夠的買賣數量及持續的報價,讓投資者能在公平合理的情況下進行買賣,價格偏離理論值的可能性理應不大。但隨着該些股證買賣大幅增加,一個自然流通市場便很快形成──即有足夠的買家賣家參與。這股新力量漸漸取替發行商,成為維持流通量的重要角色。此時,發行商的身份便漸轉移至擔任市場調節者。
倘若市場供求失衡,窩輪價格及相關的引伸波幅水平便有機會急速轉變,為不貼市的投資者增添額外風險。一般而言,即使正股價格不變,龐大的購買力或沽壓,均能推動窩輪價格,令其價格走勢較難預測。
這情況雖不常見,但投資者買入街貨量高的股證,就得格外小心,因為其價格走勢有機會跟正股股價脫鈎,在受到大量市場買盤的追捧下,偏離其理論價格。
假設某銀行股受到不利因素影響,令短期走勢看淡,即使正股呈小型反彈,窩輪投資者普遍會藉此沽貨套利,當中亦可能以街貨量高的股證沽壓最大。由於投資者拋售,可能出現正股上升而股證下跌的現象。
另一可能情況是,市場的整體引伸波幅水平在短時間內突然出現調整,窩輪價格因而偏離其理論價值,需要作出即市調整,結果令窩輪的走勢跟相關正股價格轉變有距離,甚至背道而馳。
以上只是筆者的經驗之談,當然可能還有一些連筆者也無從解釋的原因。坦白說,遇上股證價格自上自落,投資者最好不要盲目追入,因為世上是不會有免費午餐的。股證表現異常,不但表示其走勢可能「無迹可尋」,還涉及很大的投資風險,並非一般散戶投資者所能承受。
誠然,投資的着眼點是回報,而爭取回報的方法是做好投資前的準備,認識產品特點及面對的風險,從而擬定可行的投資策略。有見及此,筆者誠邀《蘋果》讀者參與於5月5日(星期三)黃昏舉行的ELI投資策略講座,免費入場,歡迎致電28233788登記。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